云霞育儿网

1941年,22岁的朱凡参加会议的时候,发现叛徒带着特务在附近盯梢,情急之下计上

1941年,22岁的朱凡参加会议的时候,发现叛徒带着特务在附近盯梢,情急之下计上心头,走过去照着叛徒的脸上就是一个大耳帖子! 朱凡,浙江宁波人,原名陆慧卿,生于1919年。家境清贫却重视教育,她自小聪颖,读书时接触进步思想,点燃了革命热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上下群情激奋。年少的朱凡没有犹豫,加入地下组织,改名朱凡以掩护身份,开始了危险的革命生涯。1939年,组织派她前往苏常太根据地,这里地处苏州、常州、太仓交界,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是开展敌后工作的天然屏障。但当地复杂的方言系统对外来者是个大挑战,稍不留神,口音就会暴露身份。组织为安全起见,决定让不会方言的同志撤离,另赴他地。朱凡却主动请缨留下,决心克服困难,继续战斗。 为了融入当地,朱凡下了苦功夫。她常向房东讨教方言,晚上借着油灯练习发音,力求每个字都地道。她走遍村庄,熟记每条小路、每座桥梁,甚至连集市的吆喝声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没过多久,她言谈举止就像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连村里的老人都看不出破绽。她的努力让组织刮目相看,批准她继续留守,负责情报传递与联络工作。朱凡的机敏与韧性,成了苏常太根据地的一抹亮色。 1941年初,朱凡接到紧急任务,需将一份情报送往辛庄联络站。她早已熟稔路径,但为保险起见,叫上房东一同前往,扮成回娘家的小两口。两人挎着包袱,沿河而行,路上小心翼翼。快到辛庄时,伪军设下的临时哨卡挡住去路,盘查过往行人。朱凡不慌不忙,从包袱里掏出一叠钞票,笑着塞进伪军口袋。伪军见钱眼开,咧嘴笑着放行。这次任务顺利完成,展现了朱凡的冷静与机智。 同年7月,朱凡奉命前往一座尼姑庵参加地下会议。抵达时,她敏锐察觉异常:叛徒袁海根带着几个陌生男子在附近徘徊,形迹可疑。袁海根曾是同志,却因贪图利益投敌,多次出卖情报,害人不浅。此刻,他显然带着特务,准备破坏会议。参会同志陆续赶到,尚未察觉危险。朱凡当机立断,决定制造混乱掩护撤离。她快步上前,揪住袁海根衣领,狠狠扇了一耳光,假装怒斥其背叛家庭,引来路人围观。趁乱,同志们迅速撤离,敌人计划落空。 朱凡的牺牲换来了同志们的安全,保全了组织的命脉。她的智慧与勇气,成了苏常太根据地的一段传奇。敌人虽凶残,却无法撼动她的信念。她的名字被同志们铭记,激励着无数人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在那个动荡年代,朱凡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无畏。她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一页,更是点燃后人斗志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