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1年,刘厥兰奉命去炸鬼子碉堡,没想到一时着急把炸药包放错了地方,随着轰隆一

1941年,刘厥兰奉命去炸鬼子碉堡,没想到一时着急把炸药包放错了地方,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碉堡虽然完好无损,但是大家却乐得合不拢嘴! 战场上有时候失误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1941年,八路军爆破手刘厥兰接到炸毁日军碉堡的任务,谁知道紧张之下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爆炸声响起,碉堡纹丝不动,按理说这是个彻底的失败,可为什么所有人都笑开了花? 刘厥兰是山东淄川人,从小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糊口,他跟着村里人去煤矿干活,因为年纪小身体瘦弱,干不了重体力活,就被安排做埋炸药点火的工作。1938年初,淄博矿区党组织采取"组织发动在农村,对敌斗争在矿区"的方针,大力开展职工运动,许多有技能的工人都参加了抗日队伍。 刘厥兰正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他在煤矿积累的爆破经验在部队里派上了大用场,很快就成了有名的"放炮专家"。不过战场爆破和煤矿作业完全是两回事,战场上要求更高的隐蔽性和准确性,而且往往要在敌人火力威胁下完成任务。 1940年8月开始,盘踞在小庄村的日军仗着高大结实的碉堡,肆意祸害周边村庄。他们时而成群下乡扫荡,时而站在碉堡上射杀过往路人,当地百姓深受其害。1940年以后,鲁中地区的日伪军实行堡垒政策,以大、小据点为依托,步步为营,"蚕食"我根据地。 1941年初,八路军第四支队接到上级死命令,必须拔掉这个祸害民众的毒瘤。侦察员摸黑观察地形后发现,日军把碉堡建在凸起的高地上,四周空旷没有掩蔽物,这是典型的易守难攻地形。日军在高处视野开阔,能够掌握四周动静,凭借火力优势封锁地面进攻路线。 四支队连续五个昼夜强攻,战士们付出惨重代价,可连碉堡的边都没挨上。眼看再这样下去不仅拔不掉据点,万一敌人援军赶到,部队能否安全撤离都成问题。副团长王凤麟提出爆破方案,他早年在苏联学过爆破,制作大威力炸药包没问题,关键是派谁去执行这个危险任务。 大家想到了刘厥兰,他身手敏捷动如脱兔,对炸药又极其熟悉,是最合适的人选。王凤麟和刘厥兰一合计,两人琢磨了半天,搞出一个威力巨大的炸药包。为了测试效果和引线长度,他们还专门找了废弃碉堡试验,确认无误后才制作正式的炸药包。 夜幕降临后,王凤麟带队在碉堡不远处虚张声势,成功吸引了敌人注意力。刘厥兰从侧面匍匐前进,快接近碉堡时点燃引线,几个闪转腾挪靠近了围墙附近。可天太黑看不清爆破点位置,加上炸药包眼看就要爆炸,他一着急随便靠墙一放,一溜烟跑了回去。 随着轰隆巨响,围墙炸塌了一大段,碉堡却完好无损。王凤麟正要开骂,战士们却发现刚才还不停射击的敌人突然全部哑火了。虽然没炸掉碉堡,但敌人哑火也是难得机会,王凤麟顾不上骂人,大手一挥带着战士们冲了过去。 冲进碉堡一看,所有人都被眼前景象惊呆了,随后全都乐得合不拢嘴。原来刘厥兰虽然把炸药包放错了地方,但爆破产生的巨大威力把碉堡里的日军都给震晕了,一个个抱着头痛苦地躺在地上哀嚎。就是这短暂间隙,给战士们争取了绝佳的进攻机会。 抗日战争中,爆破技术成为八路军重要的作战手段,主要用于炸路桥、炸炮楼、炸火车等大目标。刘厥兰的这次"美丽意外"给了八路军很大启发,灵活运用爆破技术不仅能直接摧毁目标,还能通过声响和震动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消息传开后,刘厥兰的名气更大了,各部队都抢着要这个"放炮专家"。但他始终留在原队伍里继续发挥特长,在随后的抗战岁月中参与了多次爆破任务,为根据地建设和保卫做出重要贡献。小庄村碉堡的成功拔除,不仅消除了当地百姓的祸害,也为八路军在该地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年后老战士们聚会时还会提起那次"放错地方"的炸药包。大家都说,有时候战场上的意外比精心策划更有效果,关键是要有临机应变的勇气和智慧。刘厥兰作为从煤矿工人成长起来的爆破手,用专业技能和无畏精神在抗日战场上写下光辉篇章,成为那个战火年代无数普通人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生动写照。 一次看似失误的爆破行动,竟然意外获得了完美结果,这样的战场奇迹你听说过吗?刘厥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灵机一动的应变能力比按部就班更管用。你觉得这种"歪打正着"的胜利,是运气还是智慧?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