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4年,李登海收到了老师从美国带回来的“廉价礼品”,没想到,就是这些看着不起

1974年,李登海收到了老师从美国带回来的“廉价礼品”,没想到,就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东西,却让他创造了奇迹。

李登海,有“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之称,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始者。

1949年,李登海出生在山东,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他,尝遍了野草树皮,所以,在他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春,已是村干部的李登海被一份资料震惊到了:美国农民华莱士,把春玉米亩产提高到1250公斤。

对于玉米亩产两三百斤的山东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为此,李登海暗下决心:“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能做到!”

1974年,李登海被公社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老师送给李登海20粒从美国带回的杂交玉米品种“XL80”,他如获至宝。

他在家乡开辟试验田,以“XL80”为母本育种,培育出“掖107”,可北方一年大部分天气寒冷,为了加快育种,得找一个长年温暖的地方。

1978年,李登海选择了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荔枝沟,进行玉米加代育种,开始过上了候鸟般的生活。

当初,李登海认为赶超美国纪录指日可待。

他将收集的100多个玉米品种,先后种植在140多块试验田里,结果亩产始终达不到700公斤。

这让李登海很郁闷,自然条件如此优越,为什么产量却上不去呢?

不甘心失败的李登海天天钻到玉米地里观察,终于发现玉米叶片呈平展向下弯,存在重叠遮光的问题,造成玉米植株细而高,极易倒伏。

原来玉米低产,是阳光普照不及时造成的,把这一问题解决后,李登海又一头扎进玉米地。

在进行了2000多个组合、记录了50多万个数据后,他终于发现几株叶片向上、株型理想的玉米。

见此情景,李登海总算松了口气。

但是,又一个新问题出现了——花期到了,玉米顶端的雄花成熟,但是雌蕊始终藏在棒中,玉米无法授粉。

“咋会这样啊!”身心疲惫的李登海,一下子病倒了。

妻子看到李登海憔悴的面容,心疼地劝道:“好好休息,会有办法的。”说完,给他做了一碗面条端到床边。李登海拨开面条,碗底露出了鸡蛋。

“有办法了!”李登海放下碗,急急火火冲出了家门。

原来,妻子这碗荷包蛋面条,让他悟出了割开包裹、露出花蕊、提前人工授粉的方法。

1979年,李登海用“掖107”作母本,培育了“掖单2号”,试种后,获得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最高纪录。

不过,李登海的理想远不止步于此,他要实现亩产1250公斤的目标,甚至要超越它。

在炎热的海南,李登海和伙伴们住在闷热的草棚子里,用心地观察、记录,收集着一组一组数据,一天下来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快过年时,当地群众燃放鞭炮,提醒他们春节到了,可是他们为了育种,克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5年10月,李登海的玉米新种“紧凑型超级玉米”,达到亩产1402.86公斤,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

李登海为了让农民兄弟用上好种子,增产创收,他将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农业科研机构,用以促进全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科研工作的发展。

如今,李登海已由一名普通农民发展成国内知名农业专家,但他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农民本色。

居安不忘危,富足不忘贫,位高不忘本,权重不忘民——这是对李登海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