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春天,越南战争结束,南北越统一,对于许多越南人来说,这是动荡岁月的终点,却也是另一场苦难的起点,新上台的政权开始清算过往,无论是曾为南越政府服务的人,还是从事商业的普通百姓,都陷入了恐慌,尤其是越南华人,成了这场剧变中最敏感的人群,他们的店铺被查封,财产被没收,很多人甚至连夜被赶出家门,排华政策一步步升级,最极端时,只要被认定是华人,就必须签字放弃所有资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逃亡成了唯一的出路,逃到哪里?离得最近的香港成了许多人的希望所在,海上逃亡的路极其危险,但不少人宁愿冒死也要离开,那一年,一艘艘破旧的船只悄然驶离越南海岸,装载着一家老小、简单的行李和对未来的一线希望,有人靠自制的木船出海,有人则交给官员黄金换取“船票”,这张“船票”价格不菲,却成了许多人唯一的生路,越南当局甚至靠这笔“出口人口”的收入,短时间内赚下了数亿美元。 1975年5月,一艘名叫“长春号”的货船载着三千多名越南难民驶入香港海域,正好当时英国女王正在访问香港,为了避免国际关注变成外交丑闻,港英政府最终允许他们上岸,这一举动拉开了香港接收越南难民的序幕。 最初几年,香港的态度是宽容且人道的,政府设立了开放式难民营,难民可以自由出入,甚至可以找工作,那时香港正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建筑工地、制衣厂和工厂都缺人手,越南难民中不少人有手艺,懂粤语,能吃苦,自然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有人在工地搬砖,有人在茶餐厅后厨颠勺,还有人进入了制衣厂做工,虽然生活艰难,但不少人靠勤劳一点点站稳了脚跟。 随着更多难民涌入,问题开始显露,到1979年,难民数量迅速攀升,仅那一年就有数万人抵达香港,最有名的一次,是那艘名叫“天运号”的巴拿马籍货轮,载着超过两千六百名越南人闯入香港水域,由于船只超载严重,长时间漂泊,船上断水断粮,不少人病倒,后来船只搁浅在南丫岛附近,船上难民砍断锚链,企图让船撞上礁石,以求靠岸脱险,这一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震惊国际社会,也让“香港是第一收容港”的名号彻底坐实。 港英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香港面积不大,资源有限,23万难民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从1982年起,政策开始转向,开放式难民营被逐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封闭式难民营,这些营地多建在荒僻的郊区,用铁丝网围起,不允许自由出入,营地内部条件恶劣,空间拥挤,生活物资紧张,卫生状况差,越南难民失去了工作机会,生活被困在营地中,完全依靠政府救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封闭营地的出生率异常高,到了1990年,仅一年就有超过900名婴儿在难民营出生,有学者分析,这是因为难民无所事事,而政府又包办吃穿医疗,生育成本极低,同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没有未来感的环境中,生儿育女成了一种寄托,无论原因如何,这种高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了营地资源的紧张,也引发了香港社会的更多不满。 与此同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封闭营地中因为生活困顿,时常爆发冲突和暴动,1988年,政府推出“难民甄别政策”,试图区分政治难民和经济难民,只有那些因为政治迫害而逃亡的人,才有资格留下;其余人将被遣返回越南,这项政策一出台,立刻引发了大量抗议,一些难民选择绝食抗议,而不少本地市民也开始分裂为支持和反对的两派。 1989年,香港政府首次强制遣返一批越南难民,共51人,这一事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争议,香港政府被不少人权组织批评为“不人道”,但对于香港而言,这已经是一种不得不做的选择,更复杂的是,被遣返的许多人很快通过偷渡方式再次回到香港,形成“遣返—偷渡—再遣返”的循环,令执法机构疲于应对。 1992年,黄竹坑难民营发生火灾,造成24人死亡,这场悲剧成为整个难民潮中最黑暗的一页,也让社会开始重新审视这场持续多年的危机,随着越南国内局势逐渐稳定,经济改革见效,部分难民开始考虑回国生活,同时,西方国家也终于开始承担部分责任,接收安置部分难民,为香港减轻压力。 1998年,香港政府正式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剩下的1400多名滞留难民获得香港身份证,成为本地居民,2000年,这场持续25年的越南难民潮,终于画上了句号。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15.9.20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