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自己也总结过:“我会用人”。而项羽,虽然号称“万人敌”,但他并没有真正治国安民的能力,反而不断制造敌人,甚至成了“与世界为敌”的人物。换句话说,项羽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了打仗和为打仗做准备上。如此一来,谁还能承受得住呢?
与此相比,刘邦则显得更为圆滑,他知道如何交朋友。比如,汉初三杰中,至少有两位是他通过友谊关系争取到的。萧何的加入自然无可厚非,两人是老乡,早就有了深厚的交情。至于张良,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一心想要复国。为了这个目标,张良年轻时甚至曾以刺客身份行刺秦始皇,然而未果。直到刘邦发现张良的才能,并主动结交他,张良深感其真诚,最终决定支持刘邦,共同与项羽对抗。项羽对张良复国的梦想予以扼杀后,张良坚定地选择了站在刘邦一边,誓死与项羽拼搏。
至于韩信,最初他跟随项羽作战,发现项羽虽自封“霸王”,却其实心肠软弱,难以成大事,于是转而投向刘邦。是萧何慧眼识珠,发觉了韩信的非凡才能,甚至亲自前去寻找他,并最终促使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赋予他兵权。正是这三位人物,助力刘邦在与项羽的旷世对抗中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韩信的一次“十面埋伏”,彻底消灭了项羽,项羽也从此成为历史的陈迹。虽然过程充满了血与泪的牺牲,项羽最终还是失败了,刘邦也顺利建立了大汉王朝,登基称帝。
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时至今日,萧何、张良和韩信的命运也发生了天壤之别。要问为何,很多人认为刘邦滥杀功臣,但事实并非如此,问题其实出在韩信身上。萧何与刘邦是生死之交,几乎是一体两面,既然如此,萧何只要不背叛刘邦,就注定不会有什么风险。毕竟,刘邦与吕后最信任的就是这些老朋友,彼此太熟悉了,交情深厚。换句话说,萧何的存活几乎是必然的。
再看张良,他是刘邦的智囊。张良不仅擅长思考,分析局势,制定策略,更善于调动局势中的人心与资源。曾经,刘邦为了让张良出将入相,曾一度任命他为大将军,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战事一塌糊涂。由此可以看出,张良虽然智慧超群,但若要求他亲自操刀,执行命令,他的行动力则明显不足。然而,张良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安稳地在幕后推波助澜。他精于权谋,眼光独到,在维稳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觑。比如,他帮助吕后保住了太子刘盈的地位,这一举动为他自己赢得了安全和稳定的保障。最后,张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在风头中悄然隐退,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保险。
至于韩信,他的情况就不同了。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事天才,韩信的身边早已聚集了一批自己的势力。尽管他已经是刘邦的“大将军”,但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他以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理应享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更糟糕的是,韩信的态度日渐傲慢,尤其对沛县功勋集团的成员,不屑一顾。举例来说,樊哙一直尊敬他,但韩信却不屑一顾,认为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是一种耻辱。实际上,这种傲慢和不识抬举的态度,使得他与刘邦及其核心团队的关系渐行渐远。
此外,韩信的野心不断膨胀,甚至一度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这个要求直接触碰到了刘邦及吕后的底线,毕竟这相当于挑战刘邦的权威。虽然刘邦对韩信纵容了五年,但在这些年中,韩信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自我约束和对大局的理解。最终,他的高调行事和不知进退的表现,使得他与沛县功勋集团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吕后与萧何的压力不断累积,最终不得不采取行动,处理掉韩信。萧何的手段被外界解读为受吕后逼迫,但实际上,韩信早就把自己推向了绝路。刘邦得知韩信被杀的消息时,既有喜悦,也有怜悯。喜的是韩信终于结束了,怜悯的是,刘邦曾为他提供了五年的宽容期,然而韩信始终没有明白如何把握机会,最终酿成大祸。
从这一点来看,刘邦的“仁慈”并没有白费,他给了韩信足够的时间和选择。最终,韩信不仅打了刘邦的脸,也打了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脸。沛县功勋集团最终选择了行动,这不仅是因为韩信的高傲与不识时务,更因为他与刘邦的关系已无法修复。刘邦并非是一个容易动手的人,但当他的底线被反复挑战时,必然会采取行动。正如刘邦所知,韩信从未具备足够的政治智慧和情商,所以他注定无法完成“反叛”的角色。
因此,项羽因“妇人之仁”死,韩信则因“自大与不识进退”死,而刘邦的胜利正是在这种矛盾和选择中逐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