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7年,一名地主趁敌人聊天时,把绑在树上的地下党放走,新中国成立后地主被抓,

1947年,一名地主趁敌人聊天时,把绑在树上的地下党放走,新中国成立后地主被抓,临判死刑前高呼:“把当年我救的地下党找来,替我作证!”

1947年9月2日清晨,在扬州一个偏远村庄,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地主郭良知目睹了地下党员朱玉和被还乡团成员赵元和抓捕的场景。

在赵元和与其表哥短暂离开、将朱玉和绑在树上的间隙,郭良知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

他悄悄递给朱玉和一把小刀,助其割断麻绳逃脱。

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朱玉和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郭良知自己的人生。

故事发生在国共内战激烈的1947年。

国民党派遣还乡团深入农村搜捕地下党员。

朱玉和在送情报归途中,被相识的叛徒赵元和抓获。

赵元和严刑逼供未果,便将朱玉和绑在村边大树上,自己与偶遇的表哥去喝水闲聊。

捆绑用的粗麻绳坚韧,赵元和自认万无一失。

郭良知,这位扬州本地出身的地主,与刻板印象不同。

他靠勤劳起家,但心系底层,常为佃农减租,开仓放粮接济困难户。

抗战时期,他多次冒险援助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提供掩护,协助工人运动,兴办平民教育,在当地口碑甚好。

他能安然度过抗战,一定程度上因其家族在当地颇有势力,但他从未仗势欺人,反而亲力亲为下地劳作。

那天清晨,他正是在田间劳作时,目睹了朱玉和受缚的一幕。

基于与共产党的情谊和对朱玉和的同情,郭良知决心施救。

他佯装热情,以请吃瓜为由与赵元和及其表哥攀谈。

在气氛看似融洽时,他巧妙地将一把小刀递给了被绑的朱玉和。

坚韧的麻绳应声而断。

朱玉和脱身后,担忧连累郭良知。

郭良知却笑着催促他快走,自信表示自有靠山。

事实确如他所料。

朱玉和迅速消失在树林中。

赵元和很快发现人跑了,并立即怀疑郭良知,因为麻绳断口整齐。

他揪住郭良知质问。

郭良知面无惧色,反问证据何在。

当赵元和蛮横地要拉他去顶罪时,郭良知亮出了家族背景。

赵元和顿时气馁,在其表哥警告下,态度大转弯,点头哈腰送走了郭良知。郭良知凭借背景和胆识脱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政策执行有时出现偏差。

郭良知因其地主身份及家族关系,被划入“黑五类”,成为重点审查对象。

尽管当地许多受过他恩惠的百姓不愿指证,工作组仍将他列为可能的“反动分子”。

更致命的是,逃亡在外的还乡团头目赵元和等人出于报复进行了诬告。

工作组据此,不顾群众反映,认定郭良知有罪,甚至准备判处死刑。

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当年被他救下的朱玉和。

朱玉和脱险后重返组织,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政府工作。

他深知郭良知蒙冤,感念救命之恩。

在朱玉和的不懈努力和确凿证据面前,审查部门和地方政府最终决定重审。

1950年底,经核查确认郭良知虽为地主但并无反革命行为,且对革命有功,他被宣布无罪释放。

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功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被正式承认。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到了19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的深入,许多尘封的历史档案被重新审视。

郭良知的事迹终于得到公正评价,他获得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官方用“良知不灭,正义永存”八个字为他正名。

这八个字,不仅是对郭良知个人的褒扬,更是对那段特殊历史的重新审视,是对超越阶级成分的个人品德和历史贡献的肯定。

郭良知的遭遇,是特定历史时期政策执行偏差的缩影。

他的最终平反,则体现了国家在法治建设和历史认知上的进步。

他的故事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