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毛主席年轻时,主张一个人要有奇特的性格,不然就会“泯然众人矣”,于是收获了“毛奇”这一绰号。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那会他就和别人不一样,心里装着大志向,同学们都叫他 “毛奇”。这个外号,能看出他那时候就不想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 那时候,毛主席总跟同学说:“男子汉就得有点不一样,要读特别的书,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不起的事,成为一个不一般的人。” 他觉得人活着不能混日子,得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同学们听他这么说,又看他确实有想法、有本事,就想起了德国有个很厉害的将军叫 “毛奇”,就把这个名字安到了他身上,自此,毛主席就多了个“毛奇”的称呼。 不管是在做人与生活方面,毛主席确实将“奇”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拿读书来说,为了能广泛阅读,涉猎“奇书”,毛主席整天泡在书里,不管是老祖宗留下的史书,还是国外传来的新思想文章,他都看得特别认真。 在湖南一师的图书馆里,经常能看到他坐着看书的身影。他读《资治通鉴》,想从里面找出历史上国家兴衰的道理,学些为人处世、治理事情的办法。他看《新青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这些新思想,这也为他后来相信共产主义打下了底子。 交朋友方面,毛主席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 “奇友”。这些朋友和他一样,都是怀揣远大理想的年轻人。 比如,他常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聚在一起,热烈探讨如何拯救国家、解救百姓,还共同组织了新民学会。他们常常围坐成一圈,就国家的未来走向、社会变革的方向等问题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通过和这些挚友的交流,毛主席的想法变得越来越清晰,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心。 至于“奇事”,毛主席早在年轻时就动手干过,1917年,听说护法战争里被打败的兵要往进驻长沙,城里的人都慌得不行。 这时候毛主席带着学生组成的志愿军站了出来,他靠着灵活的头脑和对地形的熟悉,吓跑了那些败兵,保住了学校和长沙城。从这事中就看出他胆子大、有办法,能用不寻常的法子解决大麻烦。 从年轻的时候起,毛主席就想着要救国家、救老百姓,立志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家的想法。他在找真理的路上,试过各种不同的想法和主义,最后认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 自那之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没忘自己的初心,再难也咬牙坚持。秋收起义没成功,他不听别人的反对,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靠武装夺取政权的路。长征时候,前面有敌人堵截,党内思想对立,他仍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事,带着红军走出了困境。 毛主席用一生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传奇篇章,年轻时被称作 “毛奇”,足见其非凡志向与超群才华。这一绰号,是同学对他 追求的肯定,也是他辉煌一生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