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花了200万人民币,在英国留学,成为了一名海归。不料,回国后,只找到一份月薪为4000元的工作。 说白了,这哥们儿就像是花大价钱买了张镀金彩票,开奖才发现是“谢谢参与”。 这笔账算下来实在扎心:200万相当于英国留学平均花费的两倍半,按这个月薪,不吃不喝得攒四十多年才能回本。 更让人无奈的是,国内双非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都有六千,他这趟留学,反倒像是给简历打了个折扣。 这不是孤例,豆瓣上有个"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几万人在里面吐槽,不少还是英国G5、美国常春藤的毕业生。 有个留学五年花了140万的姑娘,面试时企业最多只肯给4500元,HR直言"看在海归的面子上才多给500"。 2020年以来,回国求职的海归数量翻了倍,可优先招海归的岗位却少了四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让曾经的"香饽饽"成了"烫手山芋"。 企业的态度早就变了,互联网大厂校招明着要985、211,英国非G5院校的简历基本过不了初筛。 有HR私下说,现在更看重实际能力,海归那套"国际关系""艺术管理"专业,还不如国内高校的人工智能、新能源专业吃香。 阿尔斯通这样的外企也坦言,更愿意招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没经验的还得从头考察,反而不如熟门熟路的本土毕业生省事。 留学生自己也犯难,一年制硕士看着时间短,其实课程排得比国内两年制专硕还满,每天不是赶论文就是做小组展示,根本没功夫实习。 等回国找工作,才发现国内同学的简历上早就堆了三四份实习经历,自己那点海外课堂经历,在HR眼里远不如一段大厂实习实在。 有留学生为了补实习,白天在公司跑腿,晚上熬夜上网课,甚至有人花钱找代写应付作业,就为了在简历上多一行字。 花钱的地方还不止学费,中介费、雅思辅导、疫情期间的天价机票,加起来又是好几万。 杭州有个家庭为了让孩子在澳洲读完本硕,卖掉了唯一的房子,结果孩子回国月薪才两千。 现在越来越多留学生来自普通家庭,父母咬牙拿出养老钱供他们出国,盼着能光宗耀祖,可现实往往给泼一盆冷水:2020年有近四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69.6%的人觉得薪资没达到预期。 当然,不是所有海归都这样。名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照样抢手,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平均薪资比国内应届生高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海归光环"确实在褪色。 上世纪90年代出国的都是精英,现在每年回国的留学生超过百万,英国有些大学只要花钱就能上,连教育部认证都费劲,企业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 说到底,问题不在"留学"本身,而在对留学的期待。有人把它当成镀金的捷径,选专业只看"好毕业"不看"好就业",回国后自然处处碰壁。 但也有人真的在海外学到了本事,开阔了眼界,这些隐形的收获或许不会立刻体现在薪水上,却能在长远发展中慢慢显现。 那个月薪四千的英国海归,后来在帖子里说,自己正在重新学编程,打算转行做跨境电商。 毕竟,学历只是块敲门砖,真能站稳脚跟的,最终还是靠实打实的能力。 留学这件事,从来都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比盲目跟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