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第三舰队在吴淞口对中国守军造成了极大威胁。8月16日,日军第三舰队为掩护陆军强行登陆,到杭州湾对中国守军进行威胁。 中国空军航空第二大队第九中队6架轰炸机升空迎敌,九中队轰炸机驾驶员沈崇诲和陈锡纯驾驶轰炸机在花鸟山附近发现目标,随即两人驾机低空投弹炸毁了一艘日军巡洋舰。 但沈崇诲的座机尾翼中弹,只能减速飞行,由于高度不够,沈崇诲和陈锡纯已经无法跳伞。于是二人对望一眼,随即沈崇诲给足油门驾驶轰炸机全力向日军“出云号”战舰俯冲下去。 最终沈崇诲和陈锡纯驾驶轰炸机炸毁了“出云号”,但二人也机毁人亡壮烈殉国,践行了他们当初毕业的学校笕桥航空军校“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校训。 沈崇诲本是家境优渥的官二代,他的父亲是国民政府河北省高等法院院长沈家彝,本来他已经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但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沈崇诲毅然放弃清华大学的毕业证,弃文从武,从清华大学转考入杭州笕桥航校。1933年沈崇诲从笕桥航校毕业后,即加入了中国空军,成为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直至淞沪会战时壮烈殉国,年仅26岁。 相比于沈崇诲的优渥家境,作为学弟的陈锡纯出身就比较平凡普通,他是湖南望城县格塘乡华林村人,祖辈都以务农为生。 但陈锡纯的父亲陈嗣良十分重视教育,省吃俭用供陈锡纯读书,而陈锡纯也不负家里期望,学习成绩十分优异,考入湖南省会长沙广益中学。 九一八事变后,还在读中学的陈锡纯就已经悲愤不能自已,积极加入长沙学生联合会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中学毕业后,陈锡纯就立志弃文从武抗日救亡,因此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笕桥航校第五期学员班,1936年毕业后,在第九中队担任少尉飞行员。 在成为飞行员之后的陈锡纯曾回老家探亲,临别时乡亲们都去送他,他曾说过:“大家不用送了,我会常回来看看的。” 岂料,这竟是乡亲们最后一次再见陈锡纯,因为不久后陈锡纯就牺牲在了淞沪会战中,年仅22岁。 而这次海空战是陈锡纯第一次参加实战,他在学长沈崇诲的带领下驾机升空,最终二人都实现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校训,二人驾机撞毁“出云号”战舰,歼灭了日军舰长小野中佐及舰上数百名日寇。 沈崇诲的壮烈殉国给他的弟弟韩叙(原名沈崇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激发了韩叙的抗日爱国情怀,后来韩叙于1942年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战。新中国成立后,韩叙更是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很大贡献,后来曾担任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陈锡纯牺牲后,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妻子以及两个女儿,国民政府追认陈锡纯为抗日烈士,曾一次性给他的家人发放了1万元抚恤金,并且每年还会给付抚恤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停止。 1985年时,新中国正式追认沈崇诲和陈锡纯为抗日烈士,两人的后人及其直系亲属都能享受烈属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