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5 年 5 月,根据中央专案三办的意见,将潘汉年从北京秦城监狱移送到湖南省

1975 年 5 月,根据中央专案三办的意见,将潘汉年从北京秦城监狱移送到湖南省茶陵县洣江茶场“ 劳动”和“ 安置”。 1975年5月,根据中央专案三办意见,潘汉年从秦城监狱移送到湖南茶陵县洣江茶场,进行劳动和安置。这次移送是公安部下发的公文,指示湖南省公安厅接收,让他到劳改单位劳动。5月27日,他从北京乘火车出发,陪同有专案组和湖南公安人员。29日到长沙,与妻子董慧会合,两人八年没见,一起去茶场。茶场在井冈山下,湘赣边界,主要安置劳改人员,还有些干部职工。 场方为他们安排住房,先考虑建小屋,但上级要求隔离犯人,便于监督,最后选场部办公楼和宿舍间的一处旧澡堂改建。房子砖墙瓦顶,25平方米,分两间,一间做灶屋,有自来水,近食堂。潘汉年同意这安排,在那里住了1年9个月零5天。夫妇俩参与轻微劳动,如茶园除草。董慧身体弱,他照顾她。茶场环境偏僻,但对他们来说,已是相对宽松。移送后,他们对前途不抱期望,只求相伴余生。这段安置期,是潘汉年晚年转折,脱离监狱,但仍受监督。 洣江茶场安置期间,潘汉年夫妇生活简单,场方提供基本照顾,如送饭帮忙。潘汉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董慧因病常卧床。他俩八年重逢,互相扶持,聊过去经历。1977年3月24日,潘汉年病重,送长沙医院治疗。董慧随后赶去守候。4月14日,他逝世,遗体火化,骨灰用化名葬长沙南郊墓地。董慧不久后也去世。潘汉年死时71岁,案子还未平反。 中央后来复查,1982年8月23日,发通知撤销原结论,恢复名誉,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骨灰迁八宝山革命公墓,用真名立碑。家属祭扫,社会反响大。潘案平反后,许多文章书籍出现,讨论他的贡献。接地气讲,这像迟到的正义,让人感慨历史曲折。他的情报工作被肯定,对抗日胜利有巨大作用。平反文件指出,原审查有误,他忠诚于党。相关人员待遇调整,影响深远。潘汉年的故事,提醒后人情报战线的艰辛和牺牲。 潘汉年平反后,党史研究更重视他的隐蔽贡献。他在香港上海的情报网,涉及多人,如袁殊汪锦元,他们也获昭雪。潘汉年推动统战,联络民主人士北上,促成政协。抗日时,他获取日伪情报,避免党损失。1943年,他见汪精卫,实际是为情报,但后来成案子焦点。平反澄清这是执行任务。潘汉年的工作风格务实,不搞形式,靠事实说话。 潘汉年的情报贡献具体体现在多个事件。比如,太平洋战争前,他通过渠道知日军南下计划,报告中央,帮苏联安心对德作战。他还建电台网,从上海传情报到延安。解放战争,他护送民主人士避国民党追捕。潘汉年在苏北淮南扩展根据地,情报支持军事行动。他的案子平反,中央文件肯定忠诚。接地气讲,这事告诉我们,历史有时冤枉好人,但真相总会出来。 潘汉年故居在宜兴修缮,铜像立起,教育后人。他的生平从教师到革命者,转变大,但初心不变。移送到茶场后,他虽病弱,仍劳动,体现党员本色。董慧陪伴到最后,两人相依为命。平反后,党追认贡献,骨灰安放革命公墓。许多人悔恨原判,但历史已定。潘汉年的故事,有内涵,提醒情报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