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宴会上,服务员面对开国大将陈赓和王树声,气得直翻白眼,这是为何呢? 陈赓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军人家庭,从小接触军事,早年加入湘军队伍,亲历军营训练。1921年到长沙工作,接触进步思想,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职,参与镇压商团叛乱和东征行动。1926年去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起义失败后转到上海从事情报工作。1931年进入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四方面军师长,指挥部队作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长,在太行山区组织神头岭和响堂铺战斗,打击日军。 解放战争中,率部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后任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指挥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1955年授大将军衔。他一生注重军事教育,推动国防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培养技术人才。陈赓性格幽默,善于化解矛盾,在部队中深受欢迎。他的经历反映出早期革命者从基层起步,逐步成长为高级将领的过程。 王树声来自湖北麻城农民家庭,早年读私塾和小学,1923年拒绝天主教信仰,转校求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别山红军创建者。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指挥黄安战役和反围剿作战。抗日战争中,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组织游击战打击日伪军。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后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大将军衔。他注重武器装备发展,新中国后担任总军械部部长,推动军工研究。 王树声作风朴实,强调实战经验,在部队管理中注重士兵生活。他的革命历程体现出农民出身的将领如何通过战斗锤炼,成为军事骨干。两人都在鄂豫皖苏区相识,当时陈赓任师长,王树声在红军任职,共同经历反围剿,结下深厚情谊。后来分属不同单位,但保持联系,互相支持。陈赓和王树声的战友情谊从鄂豫皖苏区开始,那时候他们一起指挥部队转移阵地,协调作战计划,建立起信任。抗日时期,虽然不在同一部队,但通过情报交换保持联络。 解放战争中,他们分别在不同战场,但都为整体胜利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偶尔在北京见面,回忆过去战斗经历。这种情谊不是表面客套,而是经受枪林弹雨考验的真挚关系。陈赓的机智和王树声的稳重互补,让他们在军中成为典范。他们的故事提醒人们,革命成功靠的不只是个人能力,还有集体协作。一次宴会上,这份情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同桌用餐,陈赓建议多吃红烧肉,王树声同意配合。服务员上菜后,王树声把盘子移到桌下隐藏,陈赓叫服务员补一盘。补上后,王树声取出原盘,桌上出现两盘。服务员发现多出一盘,气得翻白眼,但面对两位将军,只能忍着没说。 这个小插曲显示出陈赓的点子多,王树声的配合默契,反映他们放松时的幽默一面。 宴会事件后,两人继续军务工作。陈赓创办军事工程学院,亲自视察项目,推动导弹等技术研究。王树声在总军械部管理武器生产,组织工厂升级设备。后来转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编纂战史资料,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在北京偶遇时,交换工作心得,保持老战友联系。陈赓注重人才培养,强调结合实际教学。王树声专注装备创新,确保部队现代化。他们的努力为国防建设奠基,影响深远。这种晚年贡献源于早期革命积累,体现出将领的责任感。两人身体渐弱,但坚持岗位,直到离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