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 说白了,国际奥委会最近的争议,就像个裁判自己下场踢球,规则自己定,结果自己打破,最后还怪别人犯规。 国际奥委会的决策像小圈子开会。对于俄罗斯运动员禁赛问题,国际拳击协会早就警告哈利夫性别异常,可奥委会偏不听,硬要让争议选手参赛。 要知道,2024年巴黎奥运会,俄罗斯运动员被禁赛127人,以色列却零处罚;奥委会收入中,赞助费占30%,可分配给运动员的奖金不足5%。更讽刺的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年薪超20万美元,而运动员夺冠奖金仅5万美元——这差距,比资本家和打工人的还要悬殊。 说到底,国际奥委会的问题是自己作的。决策不透明、政治偏袒、商业化过度,就像同时踩了三辆刹车失灵的汽车——不翻车才怪。要是不改,下次奥运会观众该喊了:“我们是来看比赛的,不是来看广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