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0年10月25日,朝鲜战场抓到了第一个美军战俘,是个军事顾问,接受完审讯之

1950年10月25日,朝鲜战场抓到了第一个美军战俘,是个军事顾问,接受完审讯之后,他说:“先生,我可以提个要求吗?” 1950年10月25日,朝鲜半岛北部的温井,那天清晨的雾特别大,大到你看不清对面战友的脸,只能听到自己和身边人粗重的喘息,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炮声。 就在这片迷雾笼罩的山地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跟南朝鲜军的部队迎头撞上了。这可不是什么小摩擦,这是志愿军入朝之后,正儿八经的第一仗。谁心里都没底,咱们的兵,穿着单薄的军装和布鞋,手里攥着缴获来的、型号五花八门的“万国牌”武器,要去对撼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仗打得很猛,后来我们管这场遭遇战叫“两水洞战斗”。打扫战场的时候,战士们在一个被炸毁的炮兵阵地附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家伙。他缩在一辆吉普车底下,浑身是土,金发蓝眼,穿着美军军官制服,但看臂章又不是南朝鲜的。 战士们端着枪,围上去,喊:“放下武器!” 这家伙没反抗,哆哆嗦嗦地举起了手。 他叫保罗赖勒斯,美国陆军上尉,派到南朝鲜第6师的军事顾问。就这样,他成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官方记录的第一个美军战俘。一个活的美国军官,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事。 赖勒斯被带到了临时指挥部接受审讯。 审讯过程很直接,问了他的部队番号、任务、美军的部署情况。赖勒斯起初很警惕,支支吾吾,后来发现眼前的中国人虽然穿着破旧,但眼神里没有杀气,态度也并不粗暴,他紧绷的神经才稍微松弛了一点。 审讯结束,负责记录的干部合上本子,准备叫人把他带下去。就在这时,赖勒斯突然用不太熟练的语气,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Sir, may I make a request?”(先生,我可以提个要求吗?) 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心想这家伙要干嘛?提条件?要吃的?还是想耍花招? 翻译把话传过来,干部示意他讲。 赖勒斯接下来说的话,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他指了指自己手腕上空空的地方,又指了指口袋,说他的一块手表和一些私人物品在被俘时被收走了,他能不能……要一张收据? 你没听错,一张收据(receipt)。 这个要求实在太“奇葩”了。在尸横遍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一个刚刚死里逃生的战俘,不关心自己的生死,却关心起个人财产的凭证问题。他大概以为,自己的东西要被当作战利品私吞了,要个收据,好歹算个念想,或者以后有机会还能要回来。 志愿军干部听完翻译的话,先是错愕,然后忍不住笑了。他们没见过这种操作。在我们的军队里,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一条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待俘虏,自然也有“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政策。收缴物品是为了防止他们自残或逃跑,登记后是要统一保管的。 干部让人拿来纸笔,认认真真地给他开了一张“收条”,上面用中文写明了收缴的物品:手表一块、钢笔一支……然后盖上了部队的公章。 当赖勒斯拿到这张写满方块字的、郑重其事的“收据”时,他脸上的表情,据后来的人回忆,是极度的震惊和困惑。 赖勒斯的困惑,其实也是整个“联合国军”的困惑。 美军一个步兵师,有各种火炮959门,坦克149辆。咱们志愿军一个军,当时只有各类火炮522门,一辆坦克都没有。后勤上更是天差地别。美军吃的是A、B、C口粮,内容丰富到有肉有菜有甜点,甚至还有口香糖和香烟。一个叫温纳瑞斯的美军战俘后来回忆,他们在前线,连火鸡罐头都吃腻了。 咱们的战士吃什么?一口炒面一口雪。炒面就是把面粉、玉米粉、黄豆粉混在一起炒熟,装在干粮袋里。饿了抓一把,渴了就地抓一把雪塞嘴里。因为极度缺乏维生素,很多战士得了夜盲症,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 这种装备和后勤的差距,就像拿一个满级氪金玩家去打一个新手村的平民玩家。所以麦克阿瑟才敢在感恩节前夸下海口,说要让士兵们回家过圣诞节。 可战局的走向,偏偏不按这个剧本走。志愿军像黑夜里的幽灵,总能在美军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出现。他们利用山地和黑夜,把美军的飞机大炮优势降到最低。美军习惯了地图作业,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志愿军则像水一样,无孔不入,穿插分割,把美军一个个分割包围起来。 很多西方军事学者后来研究,总爱用“人海战术”这个词来解释。但赖勒斯这些亲历者心里清楚,这根本不是答案。志愿军的战术核心,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美军火力猛,我就避开你的锋芒,专挑你的薄弱环节下手。利用夜晚,悄悄摸到你眼皮子底下,发起冲锋时,冲锋号一响,手榴弹一扔,几分钟内就解决战斗。等你反应过来,大部队早就转移了。 与赖勒斯想象中的战俘营不一样,他看到的却是志愿军管理者想方设法给他们改善伙食,过圣诞节的时候,还会弄来猪肉和苹果。 通过人道的待遇和细致的思想工作,志愿军在瓦解这些美国大兵的战斗意志。许多战俘开始反思,他们不远万里来到朝鲜,到底是为了什么? 战争结束后,出现了震惊世界的一幕:21名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拒绝遣返,选择留在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