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9年,蒋介石带着60万大军败逃台湾,其中大部分都是没成婚的年轻人,为了解决

1949年,蒋介石带着60万大军败逃台湾,其中大部分都是没成婚的年轻人,为了解决男多女少的问题,蒋介石连着出了三个“昏招”,最后一个简直惨绝人寰! 1949年,基隆港,码头上挤满了灰头土脸的年轻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前几天可能还在山东的村头跟发小吹牛,或者在湖南的田里帮家里插秧,一转眼,就被“抓壮丁”的队伍裹挟着,稀里糊涂地塞上了开往台湾的船。 船上拥挤不堪,空气里混杂着汗臭、呕吐物和浓重的乡音。大嗓门的山东腔,软糯的江浙话,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这是要去哪儿?”没人能给他们答案。绳索捆着一群群的年轻人,生怕他们跳海。可还是有人挣脱了,噗通一声,选择跳进冰冷的海水里,也不愿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这批跟着蒋介石渡过海峡的军队,足足有60万。他们的人生,就这样被历史的巨轮硬生生掰了个急转弯。 到了台湾,蒋介石很快发现一个要命的问题。他带来的这60万大军,几乎清一色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光棍。而当时的台湾本岛,总人口不过600万,男女比例本就紧张,适龄的未婚女性更是少得可怜。几十万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像一群饿狼冲进了羊圈,这不仅是个人的婚姻问题,更是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社会炸弹。 蒋介石的口号喊得山响:“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他需要这支军队保持绝对的战斗力,随时准备打回去。所以,这些士兵的个人问题,在他看来,都得为这个“终极目标”让路。为了稳住这群躁动的年轻人,老蒋的三个“昏招”就这么接连出台了。 第一招:一纸禁令,断了成家的念想 安顿下来没多久,士兵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仗打完了,能娶媳妇了吧?不少人还托人辗转给大陆老家写信,想让爹妈给自个儿说个亲。 可他们等来的,是蒋介石的一道冰冷禁令——《戡乱时期陆海空军军人婚姻条例》。这条例说白了就一句话:现役军人,不准结婚。军官想结婚?行,年满28岁,还得打报告,层层审批。至于普通士兵,对不起,你这辈子只要还在军队,就别想这事儿。什么时候能结?等你退役再说。 第二招:设立“乐园”,用荒唐解决荒唐 光靠压制,显然是行不通的。人性这东西,你越堵,它反弹得越厉害。军营里的风气越来越差,骚扰民女、寻衅滋事的事情时有发生,军队和本地老百姓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怎么办?堵不如疏。这时,有人给老蒋出了个馊主意,一个堪称“绝户计”的法子。他们想起了日据时代,日本人为了安抚军队搞的“慰安所”。于是,一个听起来很“美好”的机构应运而生了——“军中乐园”。 “军中乐园”里的女性,官方说法是“自愿招募”。但实际上,来源非常复杂。有家境贫困被半哄半骗来的,有被判了刑罚、用身体“劳动改造”的女犯,还有不少是被抓来的私娼。她们被铁丝网圈在一个个狭小的房间里,从早到晚接待一批批的士兵。 第三招:画饼充饥,用一个“梦”套牢一生 前面两个“昏招”,都服务于这第三个,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大饼”——“反攻大陆”。 蒋介石用这个虚无缥缈的梦,将60万士兵的命运和他的战车牢牢捆绑在一起。 一年,两年,五年……时间一年年过去,当年的年轻小伙,鬓角开始有了白霜。“反攻”的口号依旧在喊,但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像个笑话。他们成了“老兵”,在台湾被称为“荣民”(荣誉国民),可这份“荣誉”背后,是无尽的辛酸。 到了七八十年代,他们大多四五十岁了,终于熬到可以退役。可退役了又能怎样?没学历,没技术,与社会脱节了几十年,语言上和本地人还有隔阂。除了干点出卖力气的苦活,或者在街头摆个小摊,他们几乎没有别的出路。 很多人终身未娶,挤在政府盖的“眷村”里,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们最怕过年,万家灯火,没有一盏是为他们而亮。夜深人静时,梦里的场景,来来回回还是那个离别时的村口,那碗没吃上的热汤面。 压抑得久了,终究会爆发。 1987年,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兵,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脱下军装,穿上写着两个硕大黑字的白色T恤——“想家”。他们走到街头,在台北的“国父纪念馆”前静坐,举着“白发娘,盼儿归”的横幅。 那一声声“我们要回家”的呐喊,刺痛了整个台湾社会。是啊,他们为这个政权扛了一辈子枪,付出了全部青春,到头来,连回家看一眼父母坟头的权利都没有吗? 这股巨大的舆论压力,最终迫使蒋经国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1987年11月2日,禁令松动。消息传出,无数老兵彻夜未眠,抱头痛哭。有人说得好:“美国人花了十几年就登上了月球,我们这些老兵,花了四十年才终于能踏上回家的路。” 回家,对他们来说,却又是另一场近乡情怯的酸楚。村子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父母的坟头已经长满荒草,当年的兄弟,再见已是满脸皱纹的老人。他们带着一辈子的积蓄和愧疚,想弥补什么,却发现除了时间,什么都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