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的真正推手:四明史氏如何蛀空赵氏江山 要说这四明史氏,在南宋历史上可不是一般的家族。他们老家在明州,也就是现在的宁波,打从北宋末年起就慢慢攒起了家底。可谁也没想到,这个靠着读书、做官发家的家族,后来会一步步变成掏空赵家江山的"蛀虫"。 这家族的发迹,得从史浩说起。他是宋孝宗时期的宰相,按理说也算个有学问的人,可他心里头,家族利益总比国家大事重。那会儿南宋刚经历过"绍兴和议",宋孝宗憋着一股劲想收复失地,可史浩总在旁边敲边鼓,说什么"打仗太费钱,不如先安稳过日子"。他这么一说,不少想干事的大臣被泼了冷水,主战派的手脚慢慢就被捆住了。更关键的是,他借着宰相的权力,把自家子弟一个个塞进朝廷,什么侄子、外甥,只要沾点边的,都能捞个一官半职。那会儿朝堂上,到处都是史家的人,你说这国家大事还能好好商量吗? 到了史弥远当政的时候,这家族的野心就更藏不住了。宋宁宗在位时,史弥远已经是权倾朝野的人物,连皇帝的诏书都得经过他点头才能发出去。有一回,宋宁宗想立宗室子弟赵竑当太子,史弥远瞅着赵竑不顺眼,觉得这小伙子太刚直,不好控制。他愣是暗地里找了个远房宗室赵昀,偷偷培养着。后来宋宁宗一死,史弥远干脆发动政变,把赵竑关了起来,硬生生把赵昀推上了皇位,也就是宋理宗。 宋理宗上台后,对史弥远那叫一个依赖,几乎是他说啥就是啥。史弥远借着这个机会,把朝堂彻底变成了史家的天下。谁要是敢反对他,轻则被罢官,重则丢性命。有个叫真德秀的大臣,就因为弹劾史家子弟贪赃枉法,第二天就被打发到地方上了。朝堂上剩下的,不是史家的亲戚,就是敢怒不敢言的软骨头。这些人每天想着的不是怎么抵御蒙古人的进攻,而是怎么从老百姓手里多捞点好处,然后孝敬给史弥远。 更要命的是,史弥远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对北方的蒙古和金朝采取"鸵鸟政策"。那会儿蒙古已经在北方崛起,金朝节节败退,不少大臣建议南宋趁机和蒙古联手,先打掉金朝,再图长远。可史弥远怕打仗打乱自己的好日子,愣是拖着不表态。等到金朝真的被蒙古灭掉,蒙古大军转头就朝南边扑来,南宋这才慌了神,可早就错过了准备的时间。 史弥远死后,他的侄子史嵩之接着在朝堂上作威作福。这人比史弥远更贪,不光要权,还变着法地捞钱。他当宰相的时候,把江南的良田都圈成自家的产业,光是明州一带,史家的田产就占了当地一半。老百姓没了地,只能逃荒要饭,可官府还在催缴赋税,说是要"抗蒙军费",实际上大半都进了史嵩之和他亲信的口袋。 有一回,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守将吕文德派人日夜不停地往临安送信求救,可史嵩之压着奏章不往上递,还跟宋理宗说"襄阳城坚粮足,没事"。他为啥这么干?因为襄阳的粮草供应商是他的小舅子,他怕一打仗,小舅子的生意受影响。就这么拖了半年,襄阳城的粮食快吃完了,蒙古人已经把城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候再派兵去救,啥都晚了。 史家这么折腾了几十年,南宋的根基早就被蛀空了。朝堂上没几个能干事的人,军队里的将领不是靠关系上位的草包,就是被克扣军饷、没心思打仗的老兵。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打倒史家,还我生路"的旗号。等到蒙古大军真的兵临临安城下时,南宋就像一栋被蛀空的房子,一阵风就塌了。 本文参考《宋史·史氏列传》《南宋政治兴衰录》等史料整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