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1年,当败退台岛的老蒋,听到曾泽生率领50军,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军、英军,打

1951年,当败退台岛的老蒋,听到曾泽生率领50军,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军、英军,打得跪地喊娘的时候,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这个自己怎么都瞧不上的杂牌军,怎么突然之间就变成了震惊世界的铁血战旅了呢?   在1951年初的朝鲜高阳,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势如破竹,美军全线溃退。负责殿后掩护的,是英国第29旅,一支在诺曼底登陆中打出威名的王牌部队,其中的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和百夫长重型坦克营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这帮挂着皇家头衔的家伙,压根没把眼前的中国步兵放在眼里,以为靠着坦克的厚重装甲就能高枕无忧。   然而,他们撞上的是憋了一肚子火的志愿军第50军149师。这支部队入朝以来,总被当成预备队,眼瞅着兄弟部队在前线打得热火朝天,自己却连被彭总骂的资格都没有,全军上下那股劲儿早就憋成了火山。   这回,机会来了。面对横冲直撞的英军坦克,战士们没有反坦克炮,只有土得掉渣的手榴弹、炸药包。怎么打?一个字,拿命换!战士们三五成群,扑向钢铁巨兽。   有人负责吸引火力,有人绕到侧后,瞅准履带和发动机的薄弱点,硬是把炸药包塞进去。班长李士禄更是提着炸药包,一个人就摸进坦克群,硬是干掉了3辆。   那场面,是意志与钢铁的硬碰硬。一夜之间,31辆百夫长坦克或被炸成一堆废铁,或乖乖成了战利品,英军王牌营被彻底打残,狼狈地举起了双手。   这一仗,让50军一战成名。可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让他们脱胎换骨,赢得整个志愿军尊重的,是紧接着的第四次战役汉江阻击战。   面对美军的疯狂反扑,彭总司令下达了西顶东反的作战方针,50军和38军被部署在西线汉江南岸,任务是顶住美军主力的进攻,为东线兄弟部队创造反击机会。   这是一场持续了整整五十个昼夜的炼狱。在白云山,50军447团死死地顶住了美军王牌第25师的轮番猛攻。   美军的飞机在天空上盘旋,凝固汽油弹把阵地烧成一片火海,炮弹一遍遍地犁地。阵地上的工事早就被夷为平地,战士们就在弹坑里、在牺牲战友的身体旁继续战斗。   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用刺刀捅。全团打到最后,连排干部几乎全部牺牲,但白云山阵地硬是牢牢地钉在了那里。   这场血战下来,50军歼敌过万,但自己也从入朝时的三万多人锐减到不足一万。战后,军长曾泽生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地说:“我们50军,终于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起头了!”   此时的蒋,恐怕更是想不通了。这支打得美英联军叫苦不迭的部队,不就是他当年视为累赘的滇军第六十军吗?一支被他手下将领讥讽为六十熊的杂牌军,怎么就变成了让美军都头疼的五十凶?   他忘了,或者说他从来就不屑于去了解,这支部队曾经的遭遇。第六十军出身云南,抗战时在台儿庄血战禹王山,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可战后呢?在国民党论资排辈、派系林立的体系里,他们永远是二等公民。装备差、补给克扣是家常便饭,军官晋升无望,士兵连军饷都拿不齐。   1946年,蒋一纸调令,把他们从四季如春的云南调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名为剿共,实为消耗异己的炮灰。   在长春,他们眼睁睁看着嫡系部队住洋房、吃白面,自己却只能啃窝头、喝菜汤,甚至沦落到煮草根、啃棉衣充饥。军心就是这么散掉的。   1948年10月,长春围城,弹尽粮绝。军长曾泽生看到的是我军纪律严明,官兵平等,军民鱼水情深。   回头再看自己的部队,却是人心涣散,毫无希望。最终,他选择了战场起义,率部加入了我军。   真正的转变,从这一刻开始。改编为我军第50军后,迎接他们的是一场彻底的灵魂改造。   我军的政工干部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组织诉苦大会,让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们倾诉被地主恶霸欺压的血泪史。   当一个士兵哭诉自己家破人亡的遭遇时,台下成百上千的士兵感同身受,哭成一片。他们突然明白了,自己过去扛枪卖命,保卫的恰恰是欺压自己的那个阶级。   而现在,他们是在为自己、为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穷苦人打天下。这种思想上的同频共振,让这支部队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和信仰。   官兵平等,干部和士兵同吃一锅饭,曾经被视为狗熊的士兵,在这里被当成了真正的兄弟。   所以,当这支被注入了全新灵魂的军队踏上朝鲜战场时,他们不再是为某个将领、某个派系卖命的工具,他们是在保家卫国,是在为自己的尊严和信仰而战。   这股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力量,是蒋用金钱、装备、高官厚禄永远也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