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

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两个人一起走会引起怀疑,而你一人在长安也不安全,该怎么办?" 公元617年,长安城的柴府后院,平阳公主李渊的三女儿,人称“李三娘”的她正亲手为丈夫柴绍系紧最后一根束甲带。 几日前,父亲李渊从太原发来的密信,彻底搅乱了这对年轻夫妇平静的生活。 起兵反隋! 此刻,柴绍眉头紧锁,他实在是不放心让妻子一人留在长安。 而平阳公主闻言:“君速行!我一妇人,易藏匿,自有主张。勿以我为念!” 平阳公主的父亲李渊,时任太原留守,手握重兵,雄踞一方。 母亲窦氏,亦出自关陇军事贵族,见识不凡。 平阳公主自幼在太原留守府长大,耳濡目染的并非琴棋书画,而是父亲运筹帷幄、处理军机要务的雷霆手段。 她骨子里对兵法韬略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刀枪骑射,样样精通。 她嫁给同样出身将门、豪侠任性的柴绍后,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堪称璧人。 若非隋炀帝暴政,他们或许会在长安城安稳度日。 然而,大厦将倾,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父亲李渊的密信,瞬间引燃了平阳公主压抑已久的豪情与担当。 她深知,父亲起兵,需要柴绍这样的猛将冲锋陷阵。 更明白,长安作为隋廷西京,若能策应父亲,从内部搅动风云,其意义不亚于十万雄兵! 送走丈夫,她决定在长安开辟属于自己的战场! 平阳公主没有留恋长安的繁华与危险,次日便带着几名心腹家僮,悄然离京,直奔鄠县。 这里,有李家的庄园、田产和深厚的人脉。 抵达鄠县,她便开始变卖陪嫁的金银首饰,庄园的田产地产,变卖一切可以换作军资的家当! 昔日尊贵的公主,此刻化身商人,将万贯家财尽数投入招兵买马,组建军队! 消息传出,震动乡里。 一个女子,竟要起兵,这真是笑话! 然而,平阳公主并非单纯募兵,更大肆赈济灾民,开仓放粮。 饥饿的流民看到了生的希望,更被这位“李公子”的义举所感召。 青壮年纷纷投奔,很快,她身边便聚集了数百人。 但这远远不够。她需要真正的武装力量。 目光投向盘踞在司竹园、拥兵数万的西域胡商何潘仁。 平阳公主慧眼识人,派出心腹家僮马三宝前往游说。 马三宝不负所托,凭三寸不烂之舌,向何潘仁剖析天下大势:“唐公举义旗,所向披靡!若归附明主,既可洗刷‘贼寇’污名,更能建功立业,此乃天赐良机!” 何潘仁权衡再三,被诚意与前景打动,率部归降! 何潘仁的归附,让平阳公主趁热打铁,先后说服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多股盘踞关中的义军首领。 短短数月间,原本散沙般的地方武装,被平阳公主整合起来,麾下兵力竟达七万之众! 远超其父李渊当时在太原的兵力! 手握重兵,平阳公主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她深知长安城防坚固,强攻非上策。 于是,她将目光投向长安西面的战略要地鄠县至盩厔一带。 她亲率大军,在此构筑三道防线,将隋军牢牢锁在长安城内。 她治军严明,严禁士兵扰民,所到之处开仓济贫,与当时其他烧杀抢掠的军阀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戴,“娘子军”之名不胫而走。 隋廷震恐,急派大将屈突通率精锐前来镇压。 然而,面对数倍于己的隋军主力,平阳公主毫无惧色。 她亲临前线,登城指挥。 她的勇气感染了全军,娘子军士气如虹,竟在野战中多次击溃隋军精锐,连克鄠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将长安以西大片区域纳入掌控。 最令人称道的是她守卫苇泽关的智慧。 一次,强敌刘黑闼部来犯,关内兵力空虚。 平阳公主临危不乱,一面派人向太原求援,一面巧施“米汤计”。 次日清晨,敌军哨探见沟中“马尿”横流,又见关上旌旗招展,喊杀震天,误以为唐军主力援兵已至,惊惧之下竟不战而退! 另一次,敌军轻视她是女子,气势汹汹攻城。 平阳公主怒发冲冠,高呼:“今日便让尔等见识娘子军利害!” 率先冲入敌阵。 公元617年秋,当李渊进入关中时,眼前景象令他惊喜交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原以为将面临隋军的层层阻击,却万万没想到,爱女平阳公主已为他扫清了道路,铺好了红毯! 长安西面,旌旗招展,一支军容严整、士气高昂的大军正列队相迎。 她不仅为父亲献上了数万精锐之师,更献上了关中大片战略要地,使李渊得以兵不血刃,迅速完成对长安的战略合围。 平阳公主的功绩,在唐军攻克长安、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武德元年,李渊登基,册封三女为“平阳公主”。 然而,这位传奇公主并未安享富贵,她继续率军驻守山西咽喉要地苇泽关。 此关因她威名,从此改称“娘子关”。 不幸的是,这位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的巾帼英雄,在623年因病早逝。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军礼下葬的公主。 她的葬礼,不仅是对一位公主的哀荣,更是对一位杰出军事统帅的最高礼赞。 主要信源:(搜狐网——李渊有个女儿,知名度不高,但唐朝得以建立她有三分之一的功劳!)

评论列表

用户99xxx87
用户99xxx87 2
2025-07-23 12:30
原来娘子关是用来防备长安的[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