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7月22日报道:“克里姆林宫本周一(7月21日)表示,如果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 #特朗普 9月同时出现在北京,不排除两人会面的可能性。路透社报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证实,普京将前往中国参加二战结束80周年的活动,但他同时表示,莫斯科尚未收到特朗普是否计划前往的消息。当被问及普京与特朗普是否可能会面,包括与中方举行三方会谈的可能性时,佩斯科夫表示:“你知道,我们正在准备前往北京的行程,我们的总统正在为此行做准备……但我们还没有听说特朗普总统也要去北京。”《泰晤士报》上周报导称,中国正设法促成一场特朗普与普京的峰会。自从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普京和他至少通话了六次。克里姆林宫表示支持两人面对面会晤,但需要仔细筹备,才能取得成果。” 评几句:从俄美双边维度,半年六次通话的频率,其实已经打破了此前一段时间双方高层互动的僵局,但电话沟通的“非公开性”和“即时性”,决定了它更适合传递立场、管控危机,却难以承载复杂议题的谈判与共识的凝聚。因此,俄方对“面对面会晤需仔细筹备”的强调,本质上是希望将沟通从“应急式”推向“议程式”——比如能否在军控、地区热点问题上找到具体的合作切口,而非泛泛而谈。这种对“成果导向”的执着,也说明俄美都在避免让会面沦为“象征性表演”,毕竟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无效外交”的负面效应可能大于零。 从多边视角看,二战结束80周年纪念活动的特殊性,让这场潜在会面超越了单纯的双边范畴。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反法西斯战争,其核心遗产是“反对侵略、维护主权、集体安全”,而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从地区冲突到地缘对抗,恰恰与这些遗产的践行程度密切相关。俄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若能在这样的场合实现互动,本身就带有“呼应历史、正视现实”的意味,即便不谈具体议题,这种“愿意坐在一张桌子前”的姿态,也能对外释放一定的稳定信号。 而中方的角色,若如外媒所言涉及“促成”,则既是对自身历史地位的呼应(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卓著),也是对“全球安全倡议”等理念的实践——通过搭建平台推动大国对话,本身就是维护国际安全秩序的一种方式。但同时,这种“促成”更可能是顺势而为的协调,而非主导性的推动,毕竟俄美关系的核心矛盾仍需双方自主破解,外部力量的作用更多是降低沟通门槛,而非替代双方的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