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绝对有高人,层层进逼,一步步往前挤,把主动权抢过来,堪称大师级布局,中国的又一次顶级阳谋。12海里已经突破,接下来也许是10海里、5海里,甚至贴着对方海岸线!那条所谓的“海峡中线”早就形同虚设,对面敢硬碰硬吗?不敢的话,只能眼看着大陆越靠越近。 一条在地图上随手划出的细线,曾被许多人看作是台海不可逾越的“现状”。谁知时代的洪流冲刷之下,这条线如今不仅被轻易跨越,更几乎从现实中被抹去。 这背后,是中国大陆一场公开的战略布局,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整个台海的未来。 所谓“海峡中线”,原本仅存在于传闻之中,缺乏实际效力依据,如今更是形同虚设,几近名存实亡之境。 它的消逝,不只意味着地理边界的模糊,更象征着旧有区域秩序的瓦解,而中国大陆正稳步接管台海的主导权。 追溯源头,这条线的来历颇为荒诞。它并非任何国际公认的界限,不过是1954年,一位名叫戴维斯的美国军官在地图上划出的一道标记,最初意在约束当时尚存“反攻”念头的台湾军队。 大陆方面从未承认其合法性,因为台湾海峡本就是中国的内水。更讽刺的是,当初划线的美国也奉行双重标准:自己的军舰飞机长年穿越这条线,称之为“自由航行”,却要求台湾方面视其为铁律。 不过现在连美国智库都不得不承认,“海峡中线”已经事实性终结。 这条线的消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大陆通过常态化、高强度的军事行动,一步步推进的结果。现在,解放军的战舰与飞机穿过所谓的“中线”,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去年,解放军绕台飞行超过两千架次,平均每天接近六架,几乎将台湾岛空域的防御边界压缩到极限。 其中最受关注的一次发生在2025年3月,当天多达五十四架次战机同时飞越“中线”,台军紧急应对,却发现解放军只是进行了一场“环岛观光式”巡航,其战略震慑的意图不言自明。 而执行这些任务的主力,也已升级为歼-20和歼-16等先进战机组成的空中编队。 在海面之上,另一种压力也在同步展开。2023年3月,052C型西安舰直接驶入台湾岛12海里范围。 面对台军派出的嘉义舰前来“伴航”,西安舰上排列整齐的垂直发射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 而在金门海域,大陆海警船的常态化巡航已经落实,去年甚至绕岛航行六圈,台海巡部门只能派出小艇远远跟随。 大陆的布局不止于此,还包括无形的电子战。据称,台军雷达一开机,就可能收到强烈的干扰信号,以至于有台空军将领抱怨“这仗没法打”。 当美加军舰试图穿越台海时,解放军的两艘055型驱逐舰直接在中线两侧进行监视伴航。有美舰舰长事后描述,其舰艇的警报声几乎没有停过。 在这种电子压制下,台军引以为傲的“雄风-3”导弹能否顺利开机,都成了疑问。 展望未来,大陆的军事规划更具前瞻性。有分析指出,大陆方面正在研究将大型舰船部署到澎湖附近,甚至有在台湾浅滩填海造陆的“东山陆桥”设想,意图将澎湖彻底纳入岸基火力覆盖范围。 届时,红旗-9B防空导弹可以直接威胁台南上空,而台军的“爱国者”导弹阵地,很可能在开机之前,就已暴露在东风-17的打击范围内。 甚至大陆海警也已在研究,如何将万吨级的“海巡09”船开进澎湖海域,若台当局抗议,就可能以执法之名行高压水炮“洗脸”之实。 军事压迫并非全部,在经济和民生领域,大陆也在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攻心战”。此前,大陆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相关规定,中止了对台湾部分产品实施的关税减让措施。 这一举措对台湾相关产业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格局产生了直接且显著的冲击。许多台湾企业和民众在感受到切身压力后,也开始更直接地理解到:与大陆的经济合作,才是保障自身利益的现实途径。 而大陆则在大力推进两岸民众的团结。一系列便利台胞的政策出台,让在大陆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台湾同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两岸民众交流的增加,许多原有的误解和隔阂正在淡化。 面对大陆步步为营的“阳谋”,台湾当局的处境日渐被动。他们往往只能通过公布一些解放军的活动数据来表态,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其活动空间被持续压缩的现实。 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外部能源,海上运输线一旦受到干扰,社会运转便会面临巨大难题,军事对抗的底气也因此越来越弱。 而美国,这个曾经的台海局势主导者,其策略也正遇到挑战。他们试图通过军售将台湾打造成一个“豪猪”,结果却被解放军的实际行动证明,无论购买多少武器,都无法改变力量对比的现实。 现在,连一些美国战略学者都承认:台海的现状已经被大陆重塑。历史的进程似乎很清晰,也许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种大势,通过常态化的军事存在压缩“台独”空间,通过经济融合瓦解其民意基础,最终再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工具完成最后的整合。 当解放军的飞机在台湾上空巡航成为日常,当大陆民众重新踏上日月潭的土地,那条曾被视为“护身符”的“海峡中线”,也就真正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