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到现在,特朗普才发现:中国是真高明,美国还是没学会。 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高调宣布一项“最后通牒”:若俄罗斯在50天内未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征收100%关税,并对与俄维持贸易往来的国家实施次级制裁。 这番话语掷地有声,甚至点名中国、印度等国家。然而市场反应却出人意料,莫斯科股市应声上涨2.7%,卢布汇率回升,表明全球资本市场并未将特朗普的威胁视为实质风险。 这一反差,凸显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逐步削弱。 事实上,特朗普这次“强硬喊话”已非首次。自其2025年重返白宫以来,关于俄乌冲突的立场就几经摇摆。 从最早声称24小时内结束战争,到中断对乌军援,再到恢复援助并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特朗普的每次出牌都如同即兴草稿一般,缺乏连贯与深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外交策略。 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强调“劝和促谈”,从未公开支持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 在各方激烈博弈之下,中国稳坐钓鱼台,既未被卷入战争,也未失去任何一个外交伙伴。2025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额预计突破2200亿美元,对乌克兰的人道主义援助也持续推进。 中国还通过金砖国家平台,中国推动人民币结算比例从2022年的15%增长至2025年的30%以上,稳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 同时,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大力布局,签署了与沙特的250亿美元能源合作协议,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非洲基建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0亿美元。 这些行动既增强了中国的经济网络,也为其国际地位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美国,尽管不断试图通过关税、制裁、军援等手段左右战局,却屡次事与愿违。 特朗普对俄罗斯的“50天通牒”,不仅未能撼动俄方意志,反而被认为是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缓冲期。前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讥讽特朗普的威胁“毫无意义”。 俄军在战场上依旧推进,乌东地区控制权逐步扩大,7月1日更是宣布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州,为未来谈判积累了重要筹码。 特朗普的政策转变总是与国内政治压力紧密相关。 2月上任之初,特朗普急于展示“止战”的决心,与普京通话超过一小时,称“富有成效”;5月再次通话,时长超过两小时,双方评价积极。 但进入7月,特朗普情绪急转,不仅在白宫会议上对普京爆粗口,还在宣布新一轮援乌政策时,语气强硬地表示“不再容忍俄罗斯继续拖延停火”。这种态度上的剧烈摇摆,直接导致乌克兰对美方信任度骤降。 7月中旬,特朗普与北约秘书长联合宣布,将由美国制造爱国者系统并交由北约盟国采购,再由盟国提供给乌克兰。特朗普强调,美国不负责买单,只供货收钱。 这种“利益优先”的做法虽打着援助的旗号,实则更像是军工复合体的商业运作。共和党内部也对这一政策存在质疑,认为其背离了“美国优先”的初衷。 而在俄乌战场上,战争强度并未减弱。6月30日深夜,乌军利用“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对顿涅茨克实施精准打击,随后又有无人机袭击卢甘斯克居民区。 7月12日,泽连斯基宣布实施“不对称战术”,主打远程无人机对俄境内关键目标进行打击。乌克兰第三独立突击旅甚至首次实现由机器人系统迫使俄军投降的历史性一幕。 尽管乌军战术日趋灵活,但面对俄军在顿巴斯、扎波罗热的持续推进,防御压力不断上升。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角色愈发显得不可或缺。 中国不仅在联合国多次呼吁停火,还持续通过外交手段稳定国际局势。2025年5月,中国领导人访问莫斯科,与俄罗斯签署能源与科技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在中东、非洲、东南亚积极推动多边合作,构建起一个超越传统阵营对抗的新型国际格局。 美国试图通过“联俄制华”战略重塑全球力量对比,但却因中俄关系的稳固而屡屡受挫。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中俄关系基于长期战略考量,不会因外部干扰而动摇。 2025年7月,美俄外长在吉隆坡会晤,试图就乌克兰问题寻求突破,但俄方坚持原有立场,未作实质退让。 特朗普对外交政策的处理,更多是为了国内选举的考量。 每一次政策转变都踩在敏感政治节点上:2月示好俄罗斯是为了展示新任总统的“调停能力”,4月突然断援是为了争取孤立主义选民,5月恢复援助是为了稳住北约盟友,7月则是为了对冲国内对外交政策反复不定的批评。 然而这种频繁变脸的外交操作,已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失去方向感。 当下普京已将乌东四州的控制权作为谈判筹码,让俄方在外交桌上更具话语权。而泽连斯基则希望借助西方援助维持战场平衡,拒绝以俄方条件停火。 特朗普设定的“50天最后通牒”,未必能带来战局转折。 参考资料:从 “劝和” 到 “递刀”:特朗普半年四变脸,俄乌战场成他的秀场?·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