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地球一直下雨,人类能坚持多久?我们不是没碰上过长时间的降雨。1951年中国华南那场特大暴雨,广州几乎被水吞了;2010年巴基斯坦,长达三个月的雨造成全国五分之一的土地被淹;还有2021年的德国、比利时,几十年不遇的洪水席卷了整个欧洲中部。这些都只是极端天气里的一角。但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哪怕几周的暴雨都足以让国家停摆,如果雨从此不断,局势只会急转直下。 全球的气象系统陷入异常,大气环流停滞,洋流紊乱,降雨不再是局部的暴雨,而是覆盖每一片大陆和海洋的持续水幕。气象站的监测数据表明,全球降水量远超历史记录,卫星图像显示云层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笼罩着地球。 城市的排水系统首先不堪重负。现代城市依赖下水道和泵站应对降雨,但这些设施的设计标准远不足以应对持续数周的暴雨。以北京为例,排水系统能处理24小时内100毫米的降雨,但当雨水连绵不绝,管道被泥沙堵塞,泵站因电力中断停摆。地铁站的入口被水流淹没,站台积水深达数米,交通网络彻底瘫痪。 电力系统同样脆弱,变电站被水浸泡,电缆被腐蚀,发电厂因燃料运输中断而关闭。医院的备用发电机仅能维持数天,药品库存迅速耗尽,医疗系统陷入停滞。 农业生产在持续降雨中迅速崩溃。水稻需要水,但长时间浸泡会导致根部缺氧腐烂;小麦和玉米更无法承受水淹,植株倒伏,田间化肥被冲走。 2021年河南的洪水曾导致粮食减产,而全球性降雨让农田变成沼泽,播种和收割成为不可能的任务。牲畜饲料被雨水浸湿发霉,牧场被水覆盖,牲畜大批死亡。粮食仓库的储备因运输中断无法送达城市,全球粮食供应链断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气候异常每年已造成千亿美元的农业损失,而无尽降雨的冲击远超这一规模。 饮用水危机加剧了生存困境。洪水冲刷化工厂、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混入河流和地下水,水源被严重污染。2015年缅甸洪灾中,霍乱因水源污染迅速扩散,而全球降雨下,类似危机遍布各地。自来水厂因电力中断停工,瓶装水生产和运输受阻,居民只能依赖有限的净水设备。 净水片的供应迅速枯竭,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导致疾病激增。人类对水的依赖远超食物,三天缺水即可致命,而清洁水源的短缺让生存希望更加渺茫。 抗生素库存耗尽,医护人员无力应对激增的病例,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崩溃。城市和乡村的卫生防线在雨水中土崩瓦解,疾病成为比饥饿更直接的威胁。 生态系统的崩溃进一步削弱人类的生存基础。森林土壤过于湿润,树木根系松动,大片林地倒塌,引发泥石流。沿海湿地被海水倒灌,鱼类因水质恶化死亡,渔业资源枯竭。昆虫在短期内激增,但随后因栖息地被淹而锐减,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难以存活。 海洋中的珊瑚礁因水体酸化和泥沙冲刷而大面积死亡,食物链断裂。生态学研究表明,降雨量超过一定阈值,植物多样性会下降,即使热带雨林也无法承受无尽的雨水。生态系统的崩塌切断了人类的自然资源供给。 交通和物流系统的瘫痪让救援和物资分配变得不可能。高速公路和铁路被水淹没,桥梁在水流冲击下坍塌,港口的集装箱堆积如山但无法运输。航空运输因暴风雨无法运行,救援物资无法送达灾区。 城市之间的联系被切断,社区陷入孤立。粮食和医疗物资的短缺引发社会动荡,黑市交易激增,物价飞涨。社会秩序的维持变得困难,抢夺物资的事件在各地频发,人类协作的基础在雨水中逐渐瓦解。 粮食危机的加剧让饥荒成为现实。全球农业产量的骤减导致粮食储备迅速耗尽,国际贸易因运输中断停滞。2020年全球粮食安全报告指出,极端天气已威胁全球27亿人的粮食供应,而持续降雨将这一危机推向极端。城市居民开始依赖有限的库存,农村则尝试种植耐水作物,但产量微乎其微。 牲畜因缺乏饲料和栖息地大批死亡,肉类供应几乎消失。粮食分配的不均加剧了社会矛盾,社区之间的冲突因资源争夺而频发,人类社会的协作机制面临崩溃。 数月后,城市成为水上孤岛,高楼顶层挤满避难者,塑料布和木板搭建的临时住所摇摇欲坠。救援行动因交通中断受阻,船只在急流中倾覆。乡村高地上,幸存者用竹竿和帆布搭建浮台,种植少量耐水作物,但无法满足需求。社会秩序瓦解,抢夺物资的冲突在水面和泥泞中上演。一年后,低洼地区被完全淹没,挪威渔民用木船捕鱼,瑞士村民依靠风力发电维持温室种植。十年后,城市废墟沉入水底,幸存者用简易工具在高地生存,文明退回原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