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13天后,李在明却决定不出席中国阅兵?特朗普的一记耳光打醒韩国,“战略自主”成了空谈。 在中美韩三角博弈中,韩国总统李在明面对中方邀请出席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机会,本是深化合作的良机,却在权衡多日后选择缺席,这背后特朗普政策的影响显而易见,韩国所谓的“战略自主”是否还能站得住脚? 中韩关系一直是我们重视的重点,特别是在历史纪念方面。2025年7月2日,中方正式邀请韩国总统李在明出席将于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纪念那段共同抗击侵略者的历史,促进地区国家间的互信与合作。作为邻国,韩国参与本该是自然的事,但韩方从收到邀请开始,就进入了长时间的内部讨论。 韩媒报道显示,执政党内部人士指出,考虑到韩美同盟的因素,李在明出席这类活动似乎不太合适。总统室清楚相关情况,正在考虑缺席的方案。最终,在7月18日左右,韩联社援引执政阵营消息称,李在明很可能缺席活动,转而考虑由国会议长禹元植代表出席。这一决定从邀请发出到传出风声,大约经历了13天左右的考量期。 韩方犹豫的理由表面上看是外交对等和行程安排,但深层原因是担心影响韩美关系。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在亚太地区的位置敏感,如果李在明亲自参加,可能会被保守派媒体攻击为亲华,国内政治压力不小。最近韩国还有反华情绪的游行,需要特警维护中国使馆安全,这让李在明更想避免被贴标签。从经济角度看,韩国对中国的依赖很大,出口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比高,如果不积极回应中方合作信号,可能会面临经济反弹。 特朗普上任后,对华政策软硬兼施,一方面批准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芯片,解除部分出口限制,显示出合作意愿,另一方面加强关税和亚太军事部署,这对韩国影响直接。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对访华有兴趣,甚至有消息称中方邀请包括特朗普在内的美方人士出席9月活动。英国媒体报道,特朗普可能在9月访英后顺道访华,或在10月APEC期间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形成中美俄领导人同框的画面。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韩国出口企业受创严重,韩国对美依赖加深,无法轻易推进对华合作。 李在明主张务实外交,但特朗普的举措像一记提醒,让韩国清醒认识到战略自主的难度。韩国保守阵营抓住亲华议题攻击李在明政府,国内氛围紧张。韩国在中美博弈中,像个棋子,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挤压。从贸易结构看,韩国对中国的依赖远超美国,如果不展现对华积极姿态,经济压力会更大。特朗普如果访华成功,需要在中方关心的台湾问题上给出承诺,美国国务院删掉不支持台独的表述至今没恢复,这让中方警惕表面示好背后的意图。韩国犹豫出席中方活动,正是担心特朗普的立场不明朗。 从这些事件看,韩国对中方纪念活动的回应,暴露了其对外政策受中美博弈制约的现实。中方邀请是推动多边合作的诚意体现,通过历史纪念强化国际团结,但韩方的缺席显示出同盟压力的深度影响。韩国专家分析,中美战略博弈让韩国危机感普遍,进步派和保守派分裂,保守派担心被美国抛弃,进步派忧虑被卷入对华对抗。 在中美竞争背景下,韩国对华战略基于对冲框架,但不稳定,受美国对华态度和国内政治分化影响。中韩关系走向取决于韩国如何平衡,韩国作为中等强国,调整对外经济政策,修正对中依赖,但无法左右中美走向,依托韩美合作增强对华筹码的效果有限,还会影响中韩经济稳定。中国坚持开放,邀请各方参与,如果特朗普访华成行,将为中美对话注入动力,对韩国是审视定位的机会。韩国需认识到对华合作的战略价值,超过短期制约。韩国如果抓住窗口期,就能抢得先机,否则可能在国际舞台上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