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后期被公认为天下无敌。这话听着带劲,细琢磨却藏着三国后期那段英雄凋零的无奈。 先说说魏延刚投奔刘备那会儿。这人一身傲气,打仗是真敢拼命,刘备一眼就瞅出他是块好料。从入川到守汉中,魏延硬是凭着战功,从个偏将混到了汉中太守。那会儿蜀营里猛将多,关羽、张飞、赵云一个个都在,魏延再厉害,也只能算后起之秀,轮不到他称“无敌”。 变化是从关羽失荆州开始的。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老兄弟,像落叶似的一片片往下掉。张飞被部下杀了,黄忠在夷陵之战中中箭身亡,赵云也渐渐老了,上不了前线。等到诸葛亮开始北伐,蜀营里能拿得出手的大将,掰着手指头数,也就剩下魏延了。 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给诸葛亮出了个“子午谷奇谋”。他想带着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偷袭长安,这主意够险够狠,透着股天老大我老二的劲儿。可诸葛亮一辈子谨慎,没答应。这事儿成了魏延心里的疙瘩,总觉得自己的本事没处使。 但不管怎么说,北伐的硬仗还得靠他。建兴八年,曹魏派郭淮、费曜率军攻羌中,魏延带着一支偏师迎战。他把部队分成几路,像撒网似的把魏军包了饺子,不仅大胜,还缴获了一堆粮草军械。这一战打下来,曹魏那边只要听到魏延的名字,就有点发怵。 到了三国后期,情况更明显了。曹魏这边,张辽、徐晃这些老将早就没了,张郃算是顶梁柱,却在木门道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乱箭射死。东吴那边更别说,吕蒙、甘宁死后,能打的也就剩下陆逊,可陆逊是儒将,跟魏延这种冲锋陷阵的不是一个路数。 可这“无敌”的名声,也给魏延招来了祸事。他那股子傲气,在蜀营里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长史杨仪。两人就像水火不容,碰面就吵,好几次差点动起手来。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压着他们,诸葛亮一死,矛盾立刻就爆了。 杨仪借着诸葛亮临终的安排,说魏延要谋反,派兵追杀。魏延带着部下往南逃,一路上边打边退,心里那个憋屈啊。他到死可能都想不明白,自己为蜀汉拼了一辈子,怎么就成了“反贼”?最后,他被马岱追上,一刀砍了头,连个全尸都没留下。 说魏延“天下无敌”,其实是矮子里拔将军。三国后期的英雄,比起前期的“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确实差了一大截。魏延能在这个时候冒出来,一半是因为他真有本事,另一半是因为对手太弱。就像戏台子上,名角儿都下场了,剩下的老生里,他自然就成了头牌。 更讽刺的是,魏延死后,蜀汉再也找不出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姜维虽然继承了北伐的事业,可论勇猛、论谋略,都比魏延差了口气。后来邓艾偷渡阴平,蜀军连个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想想当年魏延在时,哪会让魏军这么轻易得手? 所以说,魏延的“天下无敌”,听着是荣耀,细品全是悲凉。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落幕前,最后的一抹亮色,亮得刺眼,也灭得仓促。 参考书籍:《三国志·魏延传》《三国演义》《资治通鉴·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