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有人建议杀了他,粟裕却说:“谁也不许动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敌军倾尽兵力,封锁道路,断绝物资,整个苏南抗日力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一场惊心动魄、几乎无人知晓的特殊战术悄然展开,它不在正面战场展开厮杀,却在敌营深处撕开一道生机之门,这便是后来被称为“汤团起义”的秘密潜伏行动。   策动这场行动的核心人物,是时任新四军第一师通海自卫团团长的汤景延,他出身江苏如皋,早年曾在国民党军队任职,后因政治观点激进被清除出党,从此投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参加新四军之前,他就已在家乡组织起抗日游击队,多次打击日伪势力,战绩斐然,正因如此,他成为粟裕眼中极具战略价值的人选,面对日伪合力发动的“清乡”计划,苏中军区高层做出一项极为冒险的决策——由汤景延率部“假投敌”,深入敌后获取情报、策应反击,这项任务堪称九死一生,失败的代价不仅是全军覆没,更可能引发整个根据地的连锁崩溃。   4月中旬的一夜,枪声突然从通海自卫团的驻地传出,战士们只见三名身穿新四军军服的“叛徒”被当众枪毙,随后汤景延率领部队中的600余人整编出发,声称“反叛投诚”,消息传出,整个根据地一片哗然,许多不明真相的同志震惊愤怒,甚至有基层干部私下表达要将“叛徒”绳之以法,连战士们也陷入迷茫与屈辱之中,有人咬牙切齿,有人彻夜难眠,而粟裕的态度却异常坚定,他亲自下令,任何人不得干扰此行动,他深知,这场布局成败攸关大局,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前功尽弃。   汤景延带队进入南通后,迅速与日伪军方面接上关系,他并未急于表忠心,而是以一名“弃暗投明”的复杂角色出现,声称因不满共产党内部的不公而选择归顺,并提出保留原建制、防区不动等“条件”,这种姿态让敌人半信半疑,但又不愿放弃一支拥有战斗力的部队,最终决定接受其“投诚”,汤部被编为“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驻扎于敌军控制的多个据点中。   表面上,汤景延迅速适应了“新身份”,他出入赌场、频繁宴请,与伪军军官称兄道弟,甚至在“醉春楼”长期留连,塑造出一个贪图享乐的“变节者”形象,在敌人眼中,他已然彻底堕落,成为一个可利用的工具,然而就在这表象之下,另一张无声的战网悄然织成。   在南通城内,他秘密建立电台,与新四军保持联络,以“协记商行”为掩护,他组织起一条隐秘的物资运输线,将军火、药品、布匹等急需物资源源不断送往根据地,同时,他还巧妙利用敌军内部派系矛盾,游走于日军与伪军之间,套取情报,更为罕见的是,在长达五个多月的潜伏中,这支600余人的部队中竟无一人泄密或叛逃,他们以麻将牌暗号传递情报,甚至将密码藏于咸鱼腹中,用渔船悄然送出,构筑起一张严密的情报网络,在敌人重重监视下,这种纪律和信念的维系堪称奇迹。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7月,一位日军军官突然决定对“协记商行”进行突袭检查,汤景延得知后迅速反应,将重要文件藏于酒坛之中,并假意醉酒闹事,扰乱视线,在混乱中,他成功掩护同志转移,保全了整条情报线,事后,他甚至放出风声“准备转投重庆方面”,进一步迷惑敌人,彻底打消了日伪方面的疑虑,这种在刀尖上跳舞的胆识,是对他政治智慧与心理素质的极限考验。   9月下旬,反击的时机终于成熟,29日这天,汤景延借部下周显才结婚之名,在南通设宴,邀请伪军高层姜颂平、张北生等人前来道贺,席间灯火辉煌、觥筹交错,宴会达到高潮时,外围突然爆发剧烈枪声,原来,早已部署在各个据点的战士接到暗号后同时发动突袭,一夜之间摧毁日伪20多个据点,夺取大量武器弹药,汤景延本人则率部突袭伪军指挥部,击毙多名敌方要员,整场突围行动仅用数小时便彻底瓦解敌人部署,600余名战士携1600余支枪械和整整8船物资,胜利归返根据地。   这场行动的成功,不仅让日伪“清乡”计划功亏一篑,更极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士气,从一个被误解为“叛徒”的将领,到率先打响反“清乡”第一枪的英雄,汤景延用行动为自己正名,也为整个抗战史增添了一笔罕见的奇策,粟裕在总结战果时高度评价此次行动,称其为“敌后奇袭之典范”。   此后,汤景延被调任为苏北启东等六县“联抗”副司令员,继续投入抗战,抗战胜利后,他又转战解放战争前线,担任苏浙游击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1948年2月18日,在上海执行秘密任务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未吐露只言片语,5月14日,在江湾刑场,他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年仅44岁,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的遗骨被隆重安葬于龙华烈士陵园,成为无数后人凭吊的英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