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钱学森96岁大寿,高朋满座。突然,他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老太太,不禁眼神一亮,上前颤声问道:“您现在几个孩子啦?”谁知,老太太的回答竟让他泪流满面。 这位“佩姊”是89岁的李佩教授,她平静地回答:“就我一个。”在场的科学家们都沉默了,这个简单的对话背后,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194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里,钱学森和郭永怀经常在实验室里讨论学术问题。两人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上互相启发,建立了深厚的师兄弟情谊。 1948年,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时,与北大西语系毕业的李佩结婚。钱学森作为证婚人参加了婚礼,三人从此成为挚友。 新中国成立后,三人都有回国的想法。钱学森因为参与过美国军方项目被扣押,郭永怀夫妇也受到FBI监视。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推荐郭永怀。 1956年,郭永怀放弃美国的教授职位,带着妻女秘密回国。两家人在北京中关村13号楼成了邻居。 当时的中关村还在建设中,李佩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中科院和中国科大之间教英语,她的英语培训班培养了许多后来的知名人才。 1963年,中国核武器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郭永怀受命前往青海核试验基地。临行前,钱学森来送行,两人在书房里讨论了最后一批技术数据。 李佩记得丈夫临走时说:“这次可能要去得久一些,所里年轻人的外语课,就拜托你多费心了。”这句话成了永别。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返回北京途中遭遇空难。搜救人员发现,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胸前的试验数据完好无损。 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非常痛心,钱学森在追悼会上情绪激动。而李佩在接到噩耗时,只是默默擦干眼泪,第二天照常去上课。 在那个特殊年代,李佩承受着巨大压力。她将丈夫的抚恤金全部捐给中科院,自己继续住在简朴的宿舍里。 改革开放后,60多岁的李佩在中关村创办了第一个托福考点,帮助更多年轻人走出国门,70岁时她还在给博士生修改论文。 2003年非典期间,86岁的李佩戴着口罩步行到学校监考。她说:“不能让学生们的努力白费。” 中科院力学所前所长洪友士回忆:“李先生总说,老郭他们那代人吃过苦,所以特别知道甜的味道。” 2017年1月12日,佩安详离世。人们整理遗物时发现,她的床头一直放着郭永怀的眼镜和怀表。 钱学森那句“佩姊现在几个孩子”的问候,实际上是在关心李佩的晚年生活。他知道李佩失去丈夫后独自生活了几十年,这句话包含了老友间的深切关怀。 李佩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风骨,她把个人的痛苦埋在心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她教过的学生中,很多人后来成为院士和总师。 如今在中关村街道,李佩当年种植的梧桐树已经长得很高。她和郭永怀的故事,连同钱学森的那句问候,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三位科学家的友谊跨越了时空,展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时间和分离而褪色。 信息来源:李佩:传播爱与智慧 在奉献中美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