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知名数学天才陈景润一身波澜壮阔,他的儿子陈由伟却并没有继承他的衣钵,而是走上了与

知名数学天才陈景润一身波澜壮阔,他的儿子陈由伟却并没有继承他的衣钵,而是走上了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路,这又是为什么呢?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福建福州仓山区胪雷村,家里条件一般,父亲在邮局上班,勉强维持温饱。战乱年代,求学路不好走,但他考上了福州英华学校。高中时,代课老师沈云讲到哥德巴赫猜想,点燃了他的数学热情。1950年,他进入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教书。可他不善言辞,讲课磕磕巴巴,学生不买账,家长也抱怨,没干多久就被辞退。 摆过书摊的日子不好过,幸亏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把他调回学校做资料员。这份清闲工作让他有时间钻研数学。1956年,他发表论文改进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研究,得到华罗庚赏识。之后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发表“1+2”证明,轰动数学界,成果被命名为“陈氏定理”。1973年,他进一步完善证明,身体却因过度劳累垮掉,得了腹膜结核和肺结核,被送进解放军309医院。在医院,他遇到了军医由昆,两人相差18岁,却因共同的真诚走到一起。1980年结婚,次年儿子陈由伟出生。陈景润请求上级帮助,把在武汉工作的由昆调到北京,夫妻俩终于团聚。1996年,陈景润因肺炎去世,年仅63岁。 陈由伟从小在父亲的光环下长大。陈景润对儿子特别宽容,从不强迫他学数学。家里,陈由伟爱拆玩具,弄得一地零件,陈景润也不生气。学校里,老师和同学总拿他跟父亲比,数学成绩稍有差池,就有人嘀咕:“你爸是陈景润,怎么这题不会?”这种压力让他对数学有些排斥。小学时,他报名美术班,却被校长“劝”去学数学竞赛。他坚持己见,硬是回了美术班。高中选文科,大学选商科,明确不想走父亲的路。1996年陈景润去世,陈由伟15岁,父亲的离去让他开始反思。他想起小时候去数学研究所,父亲在黑板前讲课的神采飞扬。 2003年,他赴加拿大留学,起初学商科,但后来转到数学系,拿下硕士学位。可他发现,数学虽有魅力,却不是自己的归宿。硕士毕业后,他在母亲工作的医院帮忙,接触到医疗行业,觉得这才是想干的事。回国后,他短暂在银行工作,之后创业开了医疗公司,专注医疗管理和健康服务。 创业初期,陈由伟的医疗公司遇到不少麻烦。资金链紧张,市场竞争激烈,他得四处跑医院、谈合作。凭着父亲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咬牙优化管理,慢慢站稳脚跟。 2012年,他加入厦门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做北京总部副总经理,负责网络空间安全业务。他常提起父亲的爱国情怀,比如陈景润拒绝美国高校高薪,捐出7500美元讲学费。他把这种精神融入工作,拒绝外企高薪,专注为国家科技出力。2022年,他在厦门大学分享父亲的故事,提到陈景润在厦大的奋斗岁月。2023年,他以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身份,参与科技政策研讨,事业越做越大。如今,他年过四十,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虽没成为数学家,却在医疗和科技领域闯出一片天。 陈景润用一生追逐数学真理,留下“陈氏定理”的光芒。陈由伟没继承父亲的数学衣钵,却找到自己的路,延续了父母的信念——母亲的仁心,父亲的奉献。父子俩的选择不同,但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