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劲儿,确实很不对劲!进入7月份之后,俄罗斯的无人机产能怎么突然提高的这么快? 泽连斯基说俄军连续7天发动空袭,总共投入了1800多架无人机,这相当于每天要发射250多架。这个数字确实让人惊掉下巴,因为按照以前的节奏,俄军一个月的无人机使用量也不过如此。这背后肯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变化,让俄罗斯的无人机产能在7月突然来了个大爆发。 首先得看看俄罗斯的生产端。根据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在2025年7月8日的表态,俄罗斯无人机产量已经达到国家项目计划目标的三倍。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因为早在2024年9月,普京就立下军令状,要把无人机产量提高到去年的10倍。这说明俄罗斯从去年开始就在憋大招,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终于在今年7月进入了产能释放期。 光有政策支持还不够,还得有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俄罗斯的无人机工厂最近动作频频,不仅扩大了厂房规模,还优化了生产流程。比如位于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阿拉布加经济特区的无人机工厂,原本每月只能生产2000架无人机,但在朝鲜派遣了2.5万名工人之后,产能直接飙升到每月5000架。 这些朝鲜工人可不是普通的劳动力,他们经过严格训练,专门负责组装伊朗的“见证者”系列无人机。俄罗斯对这款无人机进行了升级改造,让它的射程和抗干扰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伊朗的技术支持也是关键因素。从2025年6月开始,伊朗就不断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技术,尤其是“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的生产技术。 俄罗斯在伊朗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军工优势,对无人机进行了本地化改进。比如给无人机配备了抗电子战的天线,让它们在乌克兰的电子干扰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飞行。而且伊朗还计划向俄罗斯提供多达300架无人机,并且最早在7月开始培训俄罗斯军队如何使用这些飞机。 供应链的稳定也为产能提升提供了保障。虽然中国在2024年9月调整了无人机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了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出口,但俄罗斯很快找到了替代方案。 一方面,中国徐州的吉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开设了生产线,专门生产农用无人机,虽然这些无人机主要用于农业,但其中的一些技术和零部件可以灵活应用到军用领域。 另一方面,朝鲜不仅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一些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帮助俄罗斯建立了更自主的供应链。 俄罗斯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开始见效。2025年7月,俄罗斯自主研发的新型水陆两栖货运无人机在国际创新工业展上亮相,这款无人机既能在水面滑行降落,也可在陆地起降,载重达700公斤。 这说明俄罗斯在无人机技术上已经有了自己的突破,不再完全依赖外部技术。而且俄罗斯还在AI技术上发力,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无人机的导航和作战系统中,提高了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和作战效能。 另外,俄罗斯还在积极拓展合作渠道。2025年3月,俄罗斯提议在白俄罗斯建立一家年产能高达10万架的无人机生产厂,计划实现所有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 虽然这个项目还在建设中,但一旦投产,将极大地缓解俄罗斯的产能压力。而且俄罗斯还在和其他国家洽谈合作,比如和中亚国家合作开发无人机零部件,试图构建一个更广泛的供应链网络。 不过,俄罗斯的无人机产能提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无人机生产基地发动了多次远程打击,7月4日,乌克兰就袭击了俄罗斯莫斯科州谢尔吉耶夫-波萨德的“应用化学研究所”联邦科研生产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生产无人机的温压弹战斗部件。 这一袭击对俄罗斯的产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俄罗斯很快通过调整生产布局和加强防御措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还有就是国际制裁的压力。虽然俄罗斯通过各种渠道规避了部分制裁,但一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进口仍然受到限制。比如高端的导航芯片和传感器,俄罗斯还需要依赖进口。不过俄罗斯也在积极推进国产化替代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本土的导航系统和传感器技术。 俄罗斯无人机产能在7月的爆发式增长,是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供应链优化、国际合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俄罗斯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建立了一个覆盖研发、生产、组装的完整产业链,使得无人机产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产能提升不仅改变了俄乌战场的态势,也让全球看到了俄罗斯在无人机领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