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总理人还在中国,美就急了!台海问题突然施压,澳媒罕见发声:北京比华盛顿更重要。 阿尔巴尼斯的专机刚刚降落上海,迎接他的是一场高规格的外交礼遇与一张张价值百亿的合作清单。就在这位澳大利亚总理带着企业巨头、政策代表团踏上访华行程的同时,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坐不住了。 美国国防部高层悄然启动“战略攻势”,对澳大利亚和日本两国施压,要求它们在台海问题上“表明立场”。一纸“假设冲突”的威胁,意图让盟友提前“押注”,为美方可能的军事行动提前背书。 这一幕耐人寻味,尤其是在阿尔巴尼斯访华七天行程尚未结束的节骨眼上,美国的这番“拉人垫背”的举动,显得格外急迫且不合时宜。 澳大利亚的回应,出人意料地果断。7月13日,澳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公开表示,澳不会接受任何关于对华假设性冲突的请求,也不会提前承诺出兵。 他明确强调,是否参与冲突完全由当时澳政府自己决定。阿尔巴尼斯本人在记者会上也没有正面回应这一问题,而是话中有话地指出,美国自己在台海问题上都坚持“战略模糊”,却要求盟友提前站队,这本身就不公平。 这一番话犹如当头棒喝,打在华盛顿的脸上,更打破了外界对澳大利亚会“随美起舞”的想象。澳方的坚定立场,不是突然的觉醒,而是长期经济现实累积下的理性选择。 事实上,早在访华之前,澳政府就已为这一趟行程做足功课。随行代表团中包含了来自矿产、能源、农业等多个关键行业的高管。这不仅是一场外交访问,更是一趟“百亿订单之旅”。 中澳之间的贸易额早已突破3120亿澳元,占澳总外贸额近三分之一。铁矿石、牛肉、葡萄酒等澳方优势产品正加速重返中国市场。 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已经深深系在中国这艘巨轮上。数据显示,中国进口了西澳州85%的铁矿石,仅力拓集团就向中国发运超40亿吨铁矿石,相当于能建造4.5万个悉尼海港大桥。 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也同样依赖中国市场,2024年出口额达到120.37亿美元。对华贸易每年为澳创造近60万个就业岗位,平均每个家庭收入提升2600澳元。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饭碗的现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若贸然响应美国的“选边站”,付出的将不仅是外交代价,更是无法承受的经济重创。 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澳大利亚早已尝过苦头。15%到25%的钢铝关税让澳出口商损失超过12亿美元。而中国却在此时对澳做出重大善意——不仅恢复了多个产品的进口,还将澳纳入免签名单,双方互为商务、旅游签证多次发放国。这种对比,澳方怎会不心知肚明? 这也是为何,尽管身处“五眼联盟”,澳这一次出奇地“抗命”了。不止政府层面表明态度,澳媒体也罕见地齐声发声。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接连发文,直指美国正在成为地区的“麻烦制造者”,认为其是在破坏中澳关系改善的势头。 《金融时报》更曝光,美国自己并未做出任何承诺,却向盟友大施压力,要求他们提前表态。这种做法,被澳媒形象比喻为“一方要求婚姻承诺,自己却随时准备离婚”。 澳大利亚国内的分析学者更是指出:凡是对美国言听计从的领导人,最终都将在国内遭遇强大反弹。 澳民众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民调显示,仅有20%的澳人认为中国是“威胁”,而67%的人认为中澳关系“虽然复杂,但值得经营”。更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相信,中国的贸易信誉比美国更可靠。在环保、能源、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国都已成为澳大利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澳大利亚不是没有意识到安全风险,但在中美之间,它已学会不再盲目站队。前总理基廷曾直言不讳,批评“奥库斯”协议是“史上最糟糕协议”,警告一旦战争爆发,美国极可能优先撤离,而澳则会沦为“替罪羊”。 这场外交风波,不仅是一次立场的表态,更是一次国家战略的拐点。阿尔巴尼斯此行,不只是重启中澳合作,更是为澳大利亚争取战略自主的关键一步。 从经济到安全,从能源到人才,中澳关系所带来的发展潜力,远超美方的政治绑架。一边是贸易订单与绿色转型的机遇,一边是战争风险与经济封锁的威胁,澳大利亚的选择,已无需多言。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澳大利亚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真正的朋友,是互利共赢,而非胁迫与控制。 从“北京比华盛顿更重要”的舆论浪潮,到主流媒体罕见地集体“呛声”美国,再到民间对自主外交的热烈支持,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清晰的信号:澳大利亚,正在觉醒。 阿尔巴尼斯的中国之行,是一次外交旅程,更是一场国家方向的校准。在大国博弈的风暴中,坚持独立判断、维护国家利益,才是小国真正的出路。未来的澳中关系是否能够走得更远,取决于是否能继续秉持这种清醒与务实。 而美国的“施压战术”是否还奏效,恐怕也从这一次澳大利亚的坚定回应中,已经得到了答案。 信息来源: [1]美方就台海问题施压,澳部长拒绝作出承诺 观察者网 [2]“台海若出事你们会咋办?”遭美方逼问,日澳不买账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