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为俄军制定新目标,德国收到俄方警告,美国对俄也及时转向。 2025年7月24日的北德文斯克,海风猎猎,军旗飘扬。普京站在“波扎尔斯基大公”号核潜艇前,以一种誓师般的姿态,向世界宣告:俄罗斯必须拥有现代化舰队,必须有力量守护国家的边界与尊严。 这艘装备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北风之神-A”级核潜艇,被他称为“全球力量平衡的基石”,不仅是俄罗斯海军的象征,更是下一阶段俄军战略的核心。 六年来,俄罗斯的核潜艇建设突飞猛进。从2019年至2025年,俄罗斯海军年均接收1.5艘核潜艇,其中包括5艘“北风之神-A”战略核潜艇,可搭载16枚“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另有4艘“亚森-M”攻击型核潜艇,配备“口径”巡航导弹。 未来四年,俄罗斯还计划追加建造4艘“北风之神-A”以及9艘677型常规潜艇。普京在演讲中特别强调,俄罗斯必须在无人水下作战系统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这将是重塑海战规则的关键。 就在普京发言的当天,俄罗斯外交部也火力全开,直接点名德国总理默茨。指责其让德国重蹈二战覆辙,把国家拖入危险的深渊。默茨政府近期宣布将德军现役兵力扩大至20.3万人,并将军费支出提升至GDP的3.5%,远超2024年的2%。德国甚至修改宪法,绕开“债务刹车机制”,为扩军提供财政支持。 德国的动作并未止步于此。德国与美国联合制定计划,拟于2026年在德国部署“战斧”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其射程直指莫斯科。 普京毫不客气地回应:这等同于在俄罗斯门口重演“古巴导弹危机”。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更是放出狠话,“德国军队准备杀死俄罗斯士兵”,并推动将“爱国者”导弹和ATACMS战术弹道导弹的生产线迁至德国,打造对乌军援的“永动机”。 目前已有5000名德军驻扎立陶宛,这是德国自二战以来首次在海外设置永久驻军点。 尽管德国高层姿态强硬,国内的反战情绪却在高涨。德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扩军,反对将国家再次卷入战争泥潭。 但默茨依旧坚持扩军是应对“俄罗斯导弹威胁”的必要反应。德国媒体披露,俄罗斯已将德国导弹工厂和柏林列入打击清单,德国原计划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在俄方警告后迅速作罢,转而提供更多经济援助。这番“雷声大,雨点小”的表现,无疑反映出德国在强硬言辞背后的隐忧与犹豫。 在俄乌前线,战事也在急剧升温。俄军在乌克兰苏梅方向集结约6.7万人兵力,构建了纵深3公里的攻击走廊,通过“钢铁洪流”式的快速推进,对乌军实施高频率冲击。乌军第117旅在一天内被迫后撤5.8公里,战线节节败退。 俄军的战术直接、粗暴但高效,利用平原地形展开密集突击,每日可发动多达四轮冲锋。 乌克兰前线兵员极度匮乏,部队平均战斗力仅剩三成。有官兵表示,一个星期要承受10至15次冲击,“连掩埋尸体的士兵都凑不齐”。为了补充兵力,乌方不得不征召60岁以下女性和在校学生,这种“全民参战”的态势,已让乌克兰社会不堪重负。 面对前线的胶着与国内压力,普京采取了新的兵员补充策略。他签署法令,允许非俄罗斯公民加入俄军服役,既解决兵力短缺,也减轻国内征兵压力。与此同时,普京加强与亚洲盟友的联系,朝鲜与老挝也传出可能派兵支援的消息,为俄军在乌克兰战场提供侧翼支持。 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也在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满负荷运作,为俄罗斯带来每年近400亿美元的巨额收入,成为俄罗斯在制裁重压下的“经济呼吸机”。两国还在军事和外交领域加大协调,共同应对美西方的遏制。 特朗普的强硬,其实更像是为国内选民塑造“硬汉形象”。共和党内部提出的“500%次级关税法案”虽获鹰派支持,但特朗普只是将其作为谈判筹码。白宫发言人也反复强调“总统保留所有决定权”,避免被国会捆绑。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中国始终保持克制与清醒。面对欧洲的焦躁与美国的策略摇摆,中国坚持劝和促谈,推动地区稳定,既不火上浇油,也不被动挨打。中国利用中俄战略合作管道稳定俄罗斯经济,同时在外交层面保持中立务实的姿态,赢得了地区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普京为俄军制定的新目标,不仅是对西方的回应,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德国虽高调“秀肌肉”,却已感受到俄罗斯反击的锋芒;美国则在强硬与缓和之间不断试探,试图用手中筹码达成谈判主导。 而中国,则以稳健的步伐、清晰的战略,为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提供一份确定性。这份冷静与智慧,正是大国风范的真实写照。 信息来源: [1]特朗普威胁普京 环球时报 [2]关键时刻!特朗普接连叫板,俄罗斯一反常态,释放重磅信号 速看前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