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91年杜月笙之子赴京寻宅,四合院住着十多户人家引纠纷

1991年,定居加拿大的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带着旧契回到北京,想要收回父亲当年购置的四合院,却发现院里早已住满了人家。面对“祖孙三代住这儿凭啥搬走”的质问,这场跨越四十年的产权纠纷由此展开。

这位在加拿大深耕古币收藏的青帮后人,此行不仅是为完成母亲遗愿,更是想找回家族在故土的念想。可推开院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原本气派的三进院落被隔成十几个小间,晾衣绳纵横交错,住户们拿着街道发的租房凭证,早已把这里当成真正的家。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解决住房难题,将闲置房屋统一分配给职工,这些住户已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

杜维善只好求助政府,北京市落实私房政策办公室经查证,确认房屋确为杜月笙所购,但产权已按政策收归国有,分配流程合法合规。这场纠纷闹了近两年,报纸以《青帮后人京城寻宅记》报道后引发热议,有人支持还宅,也有人指责他“抢老百姓的家”。

直到一次参观故宫,看着文物修复场景的杜维善突然顿悟:这四合院承载了太多普通人的生活记忆,早已超越私人财产的意义。他主动提出将房子捐给国家,条件是保留住户居住权。这一提议让僵局破冰——政府修缮古宅,为愿搬迁的住户安排新房,留下的则按规定交租。

这位青帮后人的选择不止于此。多年来,他将珍藏的数千枚丝绸之路古钱币、200多册外文研究图书捐给国家,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他撰写的《五铢图考》梳理了两汉至隋的钱币演变,还担任上海博物馆顾问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传承倾注心血。

如今这座四合院仍静立在胡同中,既保留着老北京的历史肌理,也延续着普通人家的烟火气。而杜维善从寻宅到捐宅的转变,成为特殊时代里产权、人情与历史交融的生动注脚,更让人们看到他超越家族情结的文化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