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恶化的责任不在美国,中国应该看看自己的问题!”这句话出自中国教授胡伟之口,这一言论引的广大网友和知识分子对此抨击,骂他“吃里扒外”,崇洋媚外,就是一个假洋鬼子! 胡伟这人,在学术圈里不算小角色。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院长,政治学领域的专家,履历挺光鲜。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毕业,还跑去哈佛当过访问学者,接触了不少西方的政治理论。研究方向主要是比较政治学和政策分析,写过好几本书,论文也不少,拿过不少奖。这背景听起来挺牛,难怪他说话有点分量。可就是这么个学者,一句话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了那句惹祸的话:“中美关系恶化的责任不在美国,中国应该看看自己的问题!”他觉得,中国在经济管理、政治体制和文化发展上有“缺陷”,这些才是中美关系紧张的根儿。他还举例说,中国的政策不够透明,经济上有些地方管得太死,文化上又没跟国际接轨,所以美国那边老看不顺眼。这话听起来有板有眼,但总觉得哪不对劲。 更离谱的是,他在俄乌冲突那会儿还写文章建议中国别跟俄罗斯搅和一块儿,赶紧跟美国联手对付俄罗斯,说什么“中国只有7到10天的时间赢得西方信任”。这话一出,网友直接炸了,说他这是彻底跪舔美国,连基本立场都不要了。 咱们先不说他这话对不对,就看看中美关系这摊浑水到底咋回事儿。中美关系恶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从贸易战打得热火朝天,到科技战你来我往,再到美国各种遏制政策,哪一件不是双方都有份儿?美国那边,从特朗普到拜登,一直把中国当头号对手,搞关税壁垒,制裁华为,限制芯片出口,这些招儿一个比一个狠。中国这边呢,经济发展快得让美国眼红,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自然就成了美国的“威胁”。 胡伟光盯着中国的问题说事儿,好像美国就是个无辜的小白兔,啥错都没有。这逻辑站不住脚。美国在过去几年里,各种单边主义操作,退出一个个国际组织,还老拿人权问题指手画脚,这些不都是火上浇油吗? 胡伟这话一出,网上骂声一片。有人说:“这教授脑子进水了吧?中国不完美,但美国就能随便欺负人了?”还有人挖苦他:“在哈佛待几年,就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了,回来教我们做人?”这些评论虽然粗,但也反映了大家的不满。 学术圈也没放过他。一位北京的政治学教授公开批评,说胡伟的分析太片面,完全忽略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另一位学者也在论坛上发文,说胡伟这种观点在学术上站不住脚,纯粹是迎合西方舆论。还有人直白点,说他这是“学术投机”,想靠争议言论博眼球,结果把自己玩砸了。 其实,胡伟的观点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中国在经济管理上确实有些问题,比如地方债务高企,房地产泡沫大,政策有时候也让人摸不着头脑。政治体制上,透明度确实不如西方国家,文化输出也老被吐槽软实力不够。但这些问题能直接推导出中美关系恶化的结论吗?显然不能。国际关系不是单方面的游戏,美国的遏制政策、科技封锁、意识形态对抗,哪一样不是主动挑衅?胡伟光说中国的问题,不提美国的动作,这不是故意偏袒吗? 再说了,他挑的这个时机也很微妙。那几年中美关系本来就紧张,美国老拿中国说事儿,他偏偏跑去《纽约时报》发表这种言论,等于给美国递刀子。网友骂他“吃里扒外”也不是没理由,毕竟这话听起来就像在帮着外人批评自己家。更别提他在俄乌冲突那会儿还建议中国倒向美国,这种想法在国际局势那么复杂的情况下,显得特别天真,甚至有点不负责任。 舆论发酵得厉害,上海交大也没坐得住,最后对胡伟来了个停职处理。这对他来说是个大打击,一个学术生涯正巅峰的人,就这么被推下了风口浪尖。之后他低调了不少,不再抛头露面,听说专心搞个人研究去了,避免再碰敏感话题。他的遭遇也算是个教训,提醒搞学术的人,发表言论得悠着点,别光顾着自由表达,把社会影响抛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