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著名固体力学家高华建,背叛祖国加入美国国籍,遭到了全国人民的谩骂。但是30年时间,他却把美国坑哭了! 高华健196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家境普通,父母是工人,收入微薄,却重视教育。小学时,他展现出惊人天赋,数学题听一遍就能倒背如流,老师常让他上台讲解,同学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中学时代,他对几何着迷,课间常在操场用树枝画图,嘴里念叨公式。1978年,15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生。大学期间,他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埋头钻研力学书籍,草稿纸上满是公式,常常熬到深夜。1982年,19岁的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学校为他争取到公派哈佛大学留学的机会。 1983年,高华健抵达哈佛,开始留学生涯。课堂上,他总是坐在前排,笔记本记满公式。实验室里,他操作精密仪器,专注分析数据。1984年,他仅用一年就拿到工程科学硕士学位。1988年,25岁的他完成博士论文,成为哈佛工程力学专业最年轻的博士毕业生。他的论文被教授们传阅,称赞为力学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毕业后,中科院、斯坦福大学、德国研究所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引发了国内的强烈反响。 1988年,高华健选择留在美国,加入美国国籍,接受斯坦福大学的教职。这一决定传回国内,舆论哗然。西安交大的学生在食堂激烈讨论,有人愤怒地称他忘恩负义,报纸上也刊登批评文章,称他为“白眼狼”。在成都,父母接到邻居的冷嘲热讽,母亲气得摔了电话,父亲沉默不语。高华健没有公开回应,只是默默在斯坦福展开工作。他的办公室堆满数据图表,实验室里仪器嗡嗡作响,他带领团队攻克力学难题,发表的论文频频登上国际期刊。 1994年,他被提拔为斯坦福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正教授。美国学术界对他赞誉有加,政府拨款数亿美元支持他的研究。2001年,他担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金属研究所所长,2006年转到布朗大学,担任工程学讲席教授。他的研究聚焦薄膜力学、纳米材料和生物力学,成果斐然,获得包括古根海姆奖、洪堡奖等多个国际奖项。然而,他在美国的工作并非只为自己。他开始招收大量中国留学生,亲自指导他们的研究,修改论文,甚至资助生活费用。他鼓励学生学成后回国,报效祖国。 2019年,美国学术界注意到高华健实验室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大多回国,留在美国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实验室。美国当局开始调查,斯坦福的会议室气氛紧张,官员要求高华健解释。他平静回应,只是在教书育人。不久,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限制他及学生进入某些实验室,甚至对西安交大学生签证设限。然而,高华健的计划早已完成,他培养的人才已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2020年,高华健回到中国,加盟清华大学,担任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院长。他继续指导学生,参与国家重点项目,推动力学研究。2024年,清华大学校庆时,他站在礼堂讲台,分享研究成果,台下掌声不断。他的学生遍布航空、材料、能源领域,有人设计航天器,有人研发新材料,成果载入中国科技史册。国内舆论也彻底扭转,网友称他为“隐忍的英雄”。 国籍不代表忠诚,行动才是关键。他用30年时间,在美国培养中国人才,助力祖国科技崛起。他的选择曾被误解,但最终证明了他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