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大家刚开始挖,一名妇女突然上前

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大家刚开始挖,一名妇女突然上前阻止,一边哭一边大喊道:“这是我儿子的坟,谁也不能迁走!” 毛岸英192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家里条件可不咋好。小时候,母亲杨开慧被捕牺牲,他和弟弟妹妹流落街头,吃过不少苦。后来,他被送到上海,又辗转去了苏联读书。苏联那会儿正打仗,他没闲着,进了军校,还上了战场,算是真刀真枪地历练过。 回国后,毛岸英也没闲着。他下过乡,干过农活,跟老百姓打成一片。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他跟刘思齐结了婚,可没过多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1950年,他主动请缨上了前线。那会儿,他才28岁,已经是彭德怀手下的参谋了。谁也没想到,11月25日那天,美军轰炸机扔下凝固汽油弹,他被烧伤牺牲了,就埋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毛岸英这一辈子不长,可活得硬气。没靠爹吃饭,靠自己闯出一条路。他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毛主席听后沉默了好久,只说了句:“战争嘛,总得有牺牲。”这话听着平淡,可哪个当爹的不心疼儿子呢? 1955年,朝鲜战争停战已经两年了。国内开始考虑把志愿军烈士的遗体迁回来,毛岸英的墓也在计划里。他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那地方离平壤不远,条件简陋但肃穆。中央派人过去,跟朝鲜政府协商好,准备把坟迁回国内安葬。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动工那天,当地突然来了不少朝鲜老百姓围观。就在挖土的时候,一个妇女冲了出来,情绪激动,哭着喊着不让动。她说这是她儿子的坟,谁也不能碰。这一下把大家都整懵了。毛岸英明明是毛主席的儿子,跟这个朝鲜妇女有啥关系?她这话到底啥意思? 后来才弄明白,这妇女不是真把毛岸英当自己亲儿子,而是感情上的一种寄托。朝鲜战争那几年,中国志愿军帮朝鲜打仗,牺牲了十几万人。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儿子,却跟普通战士一样上了前线,还丢了命,这事儿在朝鲜传开了。当地老百姓感动得不得了,觉得中国真是拿命来帮他们。特别是这个妇女,据说家里也有人在战争中死了,她把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志愿军的感恩全放到了毛岸英身上。所以在她眼里,毛岸英不是外人,是“自己人”,是她的“儿子”。 这妇女的举动不是无理取闹,而是真情流露。她拦着不让迁坟,其实是舍不得让这份感情被带走。朝鲜老百姓对志愿军的感激是刻在骨子里的,这种感情不光是她一个人的,很多当地人都把烈士陵园当成自己的地盘,觉得这些英雄就该留在那儿,守着这片土地。 中央派去的人也不是不通情理。他们看到这情况,跟朝鲜方面又商量了一下。妇女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可她的态度没变,还是不愿意让坟被迁走。听说后来有人跟她解释,说这是毛主席的意思,想让儿子回家,她才没再拦着。不过具体咋谈的,外人不太清楚。 最后,毛岸英的墓没迁成,还是留在了朝鲜。那片志愿军烈士陵园后来修得更好了,成了中朝友谊的一个象征。那个妇女呢,也没彻底离开。她经常去墓地看看,收拾收拾杂草,摆点供品,像是在尽一个母亲的心意。时间长了,当地人都知道她的故事,有人感动,有人觉得她固执,可没人觉得她做得不对。 这事儿传回国内,有人说应该尊重毛主席的意愿,把毛岸英迁回来;也有人觉得留在朝鲜挺好,毕竟他是为了那儿牺牲的。毛主席后来听说这事,倒是没多说啥,只是让人好好维护陵园,别亏待了牺牲的战士们。 这故事里,毛岸英的牺牲是个悲剧,可也让人看到中朝友谊有多深。志愿军去了几十万人,死了十几万,留下无数家庭的眼泪。朝鲜老百姓不是不知道,他们记在心里。那个妇女的行为,其实是这份感情的缩影。她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普通人,可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 毛岸英身上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他不是啥“高高在上”的公子哥儿,而是实打实上了战场,拿命换来的尊重。他在朝鲜干活时,还帮过不少当地人,救过伤员,分过粮食。这些小事儿,可能就是那个妇女把他当“儿子”的原因之一。英雄不是天生的,是干出来的。 再说那妇女,她拦着迁坟不是为了啥私利,就是心里的那份情放不下来。她守护墓地,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这份真心让人动容。人性里最亮的东西,不就是这种朴实又深沉的感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