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0年,第63军军长傅崇碧少将在例行体检中,被检查出肾癌,听从遗嘱,他外出散

1960年,第63军军长傅崇碧少将在例行体检中,被检查出肾癌,听从遗嘱,他外出散心,途径通江老家附近,上千名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翘首以盼将军荣归,谁料傅军长却含泪表示,还是不回去了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初夏的某天,一位将军的车缓缓停在四川通江的郊外,那是他的家乡,他熟悉的山川、熟悉的空气、甚至泥土的气息都让他心头发紧,车没有再往前开,他坐在车里,久久不语,面前,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热切地等着他回家,但最终,他没有下车,也没有进城,只是望着家乡的方向,眼中泛起泪光,轻轻摇头,车掉头离去,留下一地沉默。 这位将军叫傅崇碧,此时他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身负赫赫战功,然而他却始终没能踏进那片他出生、成长的土地一步,不是不想,而是实在不敢,当年离开时,他带走了三万多名通江的子弟兵;如今归来时,他却带不回他们大多数。 傅崇碧出生于1916年,四川通江县溪嘴村,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祖父是乡村教书先生,父亲是铁匠,母亲勤劳质朴,八岁那年,母亲和祖父相继去世,家境从中农跌落为贫困,家中为筹办丧事,不得不卖掉大半田产,接连的打击让这个童年充满艰辛的孩子早早体会了生活的冷暖。 少年时期,他曾因放牛不小心踩坏了地主家的几株稻苗,被对方的儿子暴打,他的父亲只得低声下气地陪笑赔罪,甚至拿出家里仅存的一袋稻种换得原谅,这一幕,深深刻在傅崇碧的脑海里,他不明白,为什么穷人连一口气都不敢喘,这份不甘,成为了他日后选择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地区,傅崇碧受到一位地下党老师的启发,毅然投身红军,当时他年仅十五岁,个子不高,却眼神坚定,他第一次上战场便缴获了敌人的刀枪,很快得到组织的认可,因口才出众、作风勇猛,他被派回通江担任县委书记,负责组织“扩红”——动员青年参军。 那是一次大规模的动员,几乎动摇了整个通江县的青壮结构,傅崇碧带着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动员三万多名青年投身革命,他走村串户,鼓动乡亲们送儿参军,许下承诺:革命是为了穷人翻身,等打赢了仗,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很多家庭咬牙将儿子交给他,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以为只要肯拼命,就能赢得理想中的胜利,他把这些参军的青年视为兄弟,把他们的父母当作自己的长辈,他亲自训练、亲自带队,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这批子弟兵身上。 从反围剿到长征,从抗战到解放,每一场战斗都像一把刀,在人群中来回砍杀,他亲眼看着熟悉的脸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没能留下。 1935年长征途中,他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手榴弹碎片扎进大腿,几乎废了整条腿,可他活了下来,成了少数穿越雪山草地、坚持到延安的老红军之一,后来,他又参加了抗日战争,屡次立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级将领。 1951年,他率领63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那年5月,铁原阻击战爆发,美军以飞机、大炮轮番轰炸阵地,为了迟滞敌军前进,傅崇碧下令部队打散化整,在阵地上像钉子一样钉死,他亲赴前线指挥,结果在一次爆炸中受伤昏迷,整整昏睡了四天。 铁原战役打了13天,63军伤亡超过1.2万人,最让他心痛的是,在这场战役中,许多当年从通江带出来的子弟兵几乎全部牺牲,他们有些是他亲自训练的,有的还是亲戚邻居的孩子,他当年承诺要带他们回家,如今却只能把他们永远留在异国他乡。 回国后,他一直想找机会回通江看看,去看看那片养育他的土地,去向那些寄托希望的父老乡亲交代一声,可他一次次推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每一次想到那些牺牲的青年,他就喘不过气。 1960年,他在体检中查出肾癌,医生建议他外出散心,调养身心,他便随亲友南下,途中却不经意间走近了通江,车子越走越熟,乡音也越来越近,他突然意识到:这是归途。 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蜂拥而来,上了年纪的拄着拐杖,孩子们挥舞着小红旗,大家穿上最好的衣裳,站在路边,等着那个从这里走出去、如今已是将军的崇碧娃儿。 但他却没有下车,透过玻璃看到那些熟悉的脸,他的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他不敢面对那一双双眼睛,怕听到那一个个询问,他知道他们不会责怪他,但他自己过不去,他悄然让车掉头离去,谁也没打招呼,只是远远地,朝着家乡的方向,深深鞠了三个躬。 直到2003年,傅崇碧将军病重,他已年近九十,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他把子女叫到床前,颤巍巍地拿出一笔钱——那是他省吃俭用一生攒下的20万元,他嘱托子女,将这笔钱捐给家乡的希望小学。 信息来源:通江县人民政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军“无颜”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