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2年,内蒙有个流浪汉捡到了一根闪着金光的铁棍,称完足有7斤重,他赌棍里有金

1982年,内蒙有个流浪汉捡到了一根闪着金光的铁棍,称完足有7斤重,他赌棍里有金子,直接就拿去给人炼化了,没成想真炼出了4斤黄金,流浪老头也瞬间成了万元大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年冬天,内蒙古的风像刀子,雪盖住了田野和山坡,空气中透着一股死寂,村里人都窝在屋里烧着牛粪取暖,连狗都懒得吠,可就在这样的天里,有两位老汉却背起麻袋,照旧在荒野间游荡,他们不是为了锻炼,也不是为了散心,而是为了活下去。   一个叫王老全,住在赤峰巴林左旗,六十多岁了,一辈子没过上几天顺心日子,他没有儿女,也没太多亲戚,靠捡破烂换点零钱,他的家是几块砖垒的,屋里没像样的家具,冬天冷得他睡觉都得穿着棉袄,他每天拖着麻袋,沿着村外的土路走来走去,指望能翻出点废铜烂铁。   另一个是李老汉,住在草原深处的一个破旧村子,靠近县城北边的荒山坡,他也年近七十,孤身一人,住在一间快塌的土坯房里,过日子,全靠捡菜叶子、拾柴火,他常去山坡上挖野菜,有时候也能挖出点药材,换点粮票。   两人并不认识,可命运却给了他们相似的经历,在那个冬天,他们分别在各自的荒坡上,挖出了改变他们命运的一根“铁棍”。   王老全是在一堆雪下摔了一跤,手指碰到了一个硬东西,他扒拉开雪,掏出一根黑乎乎的棍子,约有七斤重,表面似乎透着点金色的光,他心里一动,觉得这也许能值点钱,第二天一早,他就把这棍子带到镇上的铁匠铺,铁匠一看,刮了几下,露出更亮的金光,又找来他哥哥,是个会打金器的,他们三人合伙熔了这根棍子,化出四斤纯金。   那时候的黄金不算多贵,但四斤也能换来12000块,这对一个靠捡破烂活命的老汉来说,就是天大的财富,他立马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修了房子,买了飞鸽自行车,还给自己添了新棉衣,村里人都震惊了,没人知道他怎么发的财。   李老汉的经历也差不多,他照例去荒山坡挖野菜,铲子碰到硬物,他扒开冻土,发现一根三尺长的铁棍,裹着泥,沉甸甸的,他擦了擦,发现棍子有点金光,他不懂这是什么,只觉得也许能换点粮,他把棍子背回来,第二天去县城的金铺,掌柜看了之后紧张得关了门,把棍子放进炉火里熔了,熔出来的,竟有四斤多黄金,掌柜当场给了他八十五张百元钞票。   对李老汉来说,这是他一辈子从未见过的财富,他买了新衣,吃上了热肉,甚至托人从外地买来一头小毛驴,他的日子突然好起来了,可他并不知道,自己手里那根铁棍并不是废铜烂铁。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几周后,王老全的事在村里传得太快,镇上的干部听说后觉得不太对劲,文物局的人来了,找他问话,又找了铁匠兄弟,几天后,专家赶到,带着仪器和资料,当他们分析熔剩的金渣,看到其中的花纹和成分时,神情都变了。   另一边,县里的干部也找上了李老汉,他熔金的事情引起省里关注,有专家专程带着图纸赶来,那些曾被他丢在墙角的铁皮碎渣,被专家一眼认出是辽代的遗物,经过比对,那根棍子是辽国皇族的仪仗金杖,外面包着鎏金铜壳,里面灌的是成色极高的黄金。   不仅如此,那棍子上还有契丹文字,是研究辽代礼制的重要证据,而王老全那根棍子,更是非比寻常,专家从残渣中发现了狼头图案和奇特符号,经碳十四检测,确认是战国晚期匈奴贵族的礼器,这根金棍上密布着图腾和刻痕,是极其罕见的文化遗存,它不仅能证明匈奴金器的冶炼工艺,还有可能揭示早期草原文明的迁徙线路和部落信仰。   专家们震惊又痛心,一位考古教授甚至说,这根棍子若没被熔毁,能填补草原文化史上的几处空白,它的价值,远远不止四斤黄金,而是几亿元都难以衡量的文化财富。   可惜,一切都已晚了,王老全不懂什么“文化遗产”,只知道自己终于有钱了,李老汉也只是想换几斤粮食填饱肚子,他们不是故意毁坏文物,只是当时太穷,信息太闭塞,也没人告诉他们,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国家的宝贝。   这两起事件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1982年,《文物保护法》紧急修订,明确规定地下出土的文物归国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买卖、熔化、转让,同时,各地开始加强文物保护宣传,草原上的大喇叭开始播放顺口溜,牧区发放双语宣传册,村干部带头宣讲文物常识,有人捡到铜箭头,知道要送去文物所;有人挖出刻符的石块,也主动上交。   内蒙古几个盟市开始普查文物遗址,博物馆设立了特别档案,李老汉当年熔金的那根金杖,如今只剩一张模糊的照片,存放在自治区博物馆的档案室里,旁边标着“重大损毁案例”,王老全熔金用的坩埚碎片、兑换凭证,被摆在展柜中,成为永久的反面教材。   博物馆的一角,有一块空展台,标签上写着:“匈奴黄金权杖,1982年熔毁,无法复原,”投影灯打在地上,显示出模拟复原的狼首图案,人们站在展柜前久久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