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速下达了一项命令,而正是这个决定,令后人感激不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9月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天安门广场就开始热闹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是连夜排队的,有的是拄着拐杖走了几公里的,还有的是被父母带着的小学生,他们站在纪念堂前,静静等待那扇沉重的大门开启,广场上没有喧哗,只有风吹过白花和黑纱的声音。 这一天,是毛主席去世整整一周年,纪念堂正式对公众开放,水晶棺中安放着他的遗体,人们排着长队走进北大厅,看着那位曾带领国家走过战火、变革与饥荒的老人静静地躺在那里,他的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面容安详,很多人默默低头,不少人眼中泛起泪光,有人在离开时轻轻鞠了一躬,也有人站在出口久久不愿离去。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持续整整一年的国家行动,从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逝世的那一刻开始,中国便进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历史时刻,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在那年夏天急剧恶化,几次心脏病发作使他的身体极度虚弱,到9月初,他几乎已经无法说话,只能靠手势和笔迹表达想法,那些日子里,医疗组昼夜守在中南海,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9月9日零点十分,毛主席停止了呼吸,中南海的红墙之内,监护仪器发出最后一声警报,医生们停止抢救,这个消息迅速传达给中央领导人,随后一项项紧急指令被下达,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收到通知,开始默哀降半旗,而在北京,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也随之启动:保存毛主席的遗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领导人遗体长期保存的先例,国内也没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当天凌晨,北京多家医院的专家被紧急召集,医学、解剖学、病理学、冷藏工程等各领域的人员齐聚一堂,商讨如何进行遗体防腐,由于中苏关系早已冷淡,苏联保存列宁遗体的技术资料无法获取,专家们只能依靠以往研究古尸的经验,尤其是马王堆汉墓女尸的保存方式作为参考。 在中南海西侧,一间临时搭建的实验室迅速启用,制冷设备被连夜运入,墙上挂满了温度计和湿度仪,工作人员三班倒值守,确保室内环境稳定,技术人员在极短时间内制定出一套“气态结合液态”的保存方案,遗体先被包裹在特制帐篷内,注入氮气,随后再浸入由多种化学物质调配的防腐溶液中,每一步都要极其小心,任何差错都可能让保存任务功亏一篑。 与此同时,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开始布置吊唁场地,9月11日早上,毛主席的遗体被移入大厅,安放在水晶棺中,供全国各界群众前来瞻仰,哀乐在北京上空回荡,长安街两侧挂起白花,整个城市沉浸在肃穆氛围之中,七天时间里,数十万人涌入北京,排队进入大厅向毛主席告别,为了保障遗体安全,工作人员对温控系统进行了反复调试,甚至临时改用录音播放哀乐,以减少灯光和乐器的热量。 吊唁活动结束后,遗体再次被转移,存放在编号为“769”的保密房间中,这里配备了全天候监控系统,温度和湿度控制严格,任何技术员离岗都需有人顶替,连清洁人员也经过身份审查,整个过程由一个专门成立的小组负责,他们被称为“第九办公室”,任务只有一个——确保毛主席的遗体不出任何问题,直到纪念堂建成。 纪念堂的选址也经历了多次研讨,最终,天安门广场中轴线北部被确定为最合适的地点,这里位于国家政治中心,象征意义重大,1976年11月,工程破土动工,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材料和工匠陆续抵京,福建的花岗岩、江西的水晶、山东的汉白玉、上海制造的玻璃,都是为纪念堂量身定制的顶级材料,工人们昼夜施工,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但没人停下手中的活。 水晶棺的制作尤为复杂,需要完全透明、无气泡、强度高的玻璃,能够承受室内外温差和光照变化,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上海的老技工带着徒弟们反复试验三十多天,才烧制出合格的玻璃板,棺体装配过程中,每一块玻璃的拼接误差不得超过0.1毫米,冷光灯的角度、空气流通的速度、地基的抗震能力,全都经过精密计算。 到1977年8月,纪念堂主体结构完工,内部布置也基本到位,9月初,毛主席的遗体被正式移入水晶棺,安放在纪念堂正厅之中,移灵过程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仅有少数工作人员在场,全程小心谨慎,9月9日,纪念堂的大门首次向公众开放,广场上再次排起长龙。 从毛主席逝世到纪念堂建成,不到一年时间,这期间,没有人对外宣扬过程的辛劳,也没有任何个人将此作为政绩宣传,所有参与者都明白,这是一次关系国家尊严与民族记忆的重大工程,它不仅是对一位伟人最后的告别,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 信息来源:张润苍,任菲菲.这是一座“爱”的丰碑——读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档案有感[J].北京档案,1993,0(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