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耳边,压低声音说:“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8年,中国的海军还远谈不上强大,那时候,海上力量的天平并不向我们倾斜,虽然国家经济开始起飞,但军力,尤其是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依然捉襟见肘,航母,这个代表大国海权的家伙,在当时对中国来说,是个既遥远又昂贵的梦想。 就在这个节点上,一艘来自乌克兰的未完工航母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这艘船名叫“瓦良格号”,原本是苏联为海军打造的第二艘“库兹涅佐夫”级航母,苏联解体后,这艘船被遗留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造到68%就停工了,它没有动力系统,也没有武器系统,光是船壳就重达六七万吨,对乌克兰来说,这艘大家伙是个负担,继续造完不现实,拆也要花大钱,卖掉成了唯一的出路。 与此同时,中国军方有人盯上了这艘废弃航母,在一片质疑声中,有个名字悄然出现在这场行动的背后——贺鹏飞,他是贺龙的儿子,军人出身,干事果敢直接,看到这艘航母的出售信息后,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中国突破航母技术封锁的机会。 但国家层面要买这样一艘航母,几乎不可能,一来国际上对中国是否拥有航母高度敏感,尤其是美国,早已盯着类似交易,二来,乌克兰也不愿意直接跟中国达成军事交易,怕引起外交麻烦,在这种情况下,贺鹏飞想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由民间出面,以非军事用途为名义,把这艘船弄回国。 他联系了香港的商人徐增平,这个人做生意多年,手里有路子也有资源,彼时他在香港经营着一家名叫创律的公司,名义上与军方无关,于是,计划开始启动,创律公司提出要购买“瓦良格号”,用途是改造成海上赌场,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却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显得合理——至少比直接说要造航母更容易让人接受。 乌克兰也心照不宣,反正他们想要的是钱,至于买家拿去干嘛,他们不想过问太多,1999年,这场交易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敲定,价格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但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瓦良格号”没有动力,想把它运回来,只能靠拖船,这可不是一艘小船,它要穿越多个国家的海域,尤其是最关键的一道门槛——土耳其控制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土耳其方面坚决反对这艘大型船只通行,理由是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但背后显然还有更复杂的政治考量,因为一旦让这艘“疑似军舰”的庞然大物通过,国际上可能会有一连串的外交麻烦,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也会受到牵连。 拖船被迫停在黑海之外,徐增平和他的团队一边应对巨大的拖船费用,一边四处奔走做外交协调,整个过程耗时整整20个月,期间还经历了风暴、航线变更、资金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直到2002年,这艘漂泊了两年、绕行多个国家海域的航母,终于缓缓驶入中国的大连港。 但航母回来了,并不代表任务完成了,这艘船除了一个外壳什么都没有,既没有发动机,也没有雷达,更没有舰载系统,有人主张直接拆解回炉,说不定还能换点钢材钱,但军方内部也有人认为,这艘船就是一块宝,虽然它破旧不堪,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机会,中国此前从未拥有过航母,更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如果能通过它摸索技术路径,就算不能立即变成战斗力,也能为将来打下基础。 最终,国家决定将其彻底改装,在大连,科研人员开始了一项系统性工程,他们从船体结构入手,研究各项设计思路,同时,国内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航母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十年。 2012年,这艘曾被称为“废铁”的航母,终于焕然一新,它被正式命名为“辽宁舰”,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尽管它的战斗力与世界顶级航母相比还有差距,但中国终于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而这一步的背后,是无数人夜以继日的努力、是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周旋、是一次不走寻常路的民间操作,更是贺鹏飞那年在香港启动的那场行动的结果。 事实上,贺鹏飞并未亲眼看到“瓦良格号”驶入中国港口,他在2001年因病去世,早于航母到达中国之前,但他的角色却不可忽视,如果没有他最初提出这个思路,也许就没有徐增平的参与,更不会有后来的辽宁舰。 尽管他并不是这场行动中最显眼的人物,也不是最终工程的主导者,但这个关键节点上的“第一推动”,是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曾靠着父亲的名头开路,也曾在执行中显得有些急躁,但他确实看得比别人更远,也敢在没人敢动的时候第一个动。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徐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