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美六代机为啥放弃实体机竞标,其研发体制有啥缺陷?其实,美军工研发一直采用“穷举法

美六代机为啥放弃实体机竞标,其研发体制有啥缺陷?其实,美军工研发一直采用“穷举法+赢家通吃”,近20年有2万多家军企倒闭。连零部件都凑不齐,怎么可能拿出实体样机嘛! 1983年,美国空军发布F-22采购需求,吸引了洛克希德、波音、通用动力、诺斯罗普、麦道、格鲁门、罗克韦尔共7家厂商投标。一直厮杀到1986年,才最终形成两大竞标联盟。 一是洛克希德-波音联盟的YF-22方案,配装普惠YF119发动机;二是诺斯罗普-麦道联盟的YF-23方案,配装通用动力YF120发动机。 1990年8月27日,YF-23原型机首飞,其特点是高速与隐身性能极强,但机动性较弱,也就是狗斗能力不咋地。9月29日,YF-22原型机首飞,侧重机动性与综合平衡性。 最终,美空军选择了YF-22方案,理由是技术成熟度、可靠性与综合性能优势。YF-23方案惨遭淘汰,理由是过于超前,复杂度高、风险极大,不符合美空军“稳妥优先”策略。 YF-23有多超前呢?其雷达反射截面仅为0.001平方米,F-22可能还不到0.01。YF-23采用菱形翼身融合设计,全方向隐射,速度可达2.2马赫,可实现1.8马赫超音速巡航。 最大问题是通用动力的YF-120变循环发动机,测试能达到2.2马赫,但非常不稳定。魔幻的是F-47又打算采用变循环发动机,但仍处于实验阶段,还远未达标。 我觉得F-47很可能就是当初被淘汰的YF-23方案,这也是为啥F-22招标耗时7年,而F-47招标仅用时6个月,2024年第四季度正式招标,2025年3月就宣布波音中标。 为啥是波音,而不是造过两款五代机的洛马中标?因为波音恰好收购了麦道,YF-23方案就是由麦道主导研发。其实,F-22对美国军工体系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赢家通吃之下,未中标企业没拿到任何补贴,结果要么转型,要么倒闭。诺斯罗普收购格鲁曼之后,就不再研发战斗机,而是专注隐身轰炸机和舰船系统。罗克韦尔剥离军工业务,主体转型自动化领域。通用则退出了军用发动机核心领域。 最惨的是麦道,竞标失败加剧财务危机,再叠加KC-X加油机等项目失利,最终被波音收购。麦道末任CEO斯通西佛入主波音掌门人之后,又把股票回购、削减研发等招数全用在了波音身上,结果又把波音给带坑里去了。 现在,美国政府又要波音造F-47,用的还是YF-23方案。我估计最痛苦的应该是麦道,忙活几十年,一下回到30多年前。 其实,洛马也没好到哪去,为了满足美空军的跨时代指标,超50%的零部件需要重新研发,仅原型机就造了8架。导致研发成本飙升至280多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200亿美元。 美空军原计划采购750架,但因为苏联解体,仅采购了187架,导致单机售价高达2.5亿美元,总价大概470亿美元,洛马血亏。等到苏联解体20周年时,洛马干脆拆除生产线。毕竟都不生产了,没必要再养一条生产线,还不如拆了给F-35腾地方。 2017年,美空军曾申请复产,但国会以“不如投资六代机”否决。好在利用F-22研发所攒下的人才团队和技术路径,洛马又拿下了F-35,算是回了一波血。 但吃一堑长一智,洛马这次选择了风险分摊,吸纳英国等13个国家参与联合研发。为了控制成本,洛马还舍弃了一堆先进技术。此外,有了F-22拆生产线的教训,洛马死活不扩充F-35产线,年交付量控制在100架左右。 前些年,因为洛马对台军售,被我们制裁,不仅产能降低至30%,整个供应链也出现了严重危机。2017年,洛马一级供应商多达12.6万家,等到2024年,供应商已降低至7100多家。 其实,美国军工产业链早就崩了,尤其是大量中小军工企业消亡之后。2000-2019年,美国累计倒闭2.1万家军工企业,80%为中小型零部件供应商。 典型案例就是杜鲁门航母取消中期维修,65亿美元订单蒸发,导致配套船厂及零件厂商倒闭。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原计划采购32艘,结果仅采购3艘,连研发成本都没收回。一个巨头倒下,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基本都会倒下。 现在,五大军工巨头都学乖了,不再冒险研发新技术,研发投入降低至不足营收4%。采用吃老本模式,通过小修小补升级旧设备。比如F-15EX明明落后于F-35,但波音依然斩获了230架订单。 所以,当美国向波音、洛马和诺格邀标六代机方案时,三家兴趣其实都不大,甚至连做PPT的兴趣都没有,更不要奢谈造原型机了,因为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与其冒风险研发六代机,还不如去美股讲故事圈钱呢!既然躺着就有赚不完的钱,为啥还要跪着给六代机打螺丝?而F-47战机PPT,无论它有多酷炫,也不过是献给霸权葬礼的电子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