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2年,新四军26团被日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团长决定与日军同归于尽,这时,

1942年,新四军26团被日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团长决定与日军同归于尽,这时,一个战士大喊:“团长,骑兵,我们的骑兵!”

1942 年 12 月 10 日,淮北平原。罗应怀握着驳壳枪,手早就冻得没知觉了。他看向阵地前,日军尸体摞成小山。再扭头,身后不到三百人的队伍,大多缠着渗血的绷带。

可战士们眼神依旧锋利如刀,那是跟着他转战无数战场的兄弟。

“团长!鬼子又冲过来了!” 三营长孙存余大喊。

罗应怀抬头,日军第 17 师团精锐端着刺刀,发起新一轮冲锋。生死关头的紧迫,让罗应怀的思绪不禁回到二十天前的那场会议,他抹了把脸上血和汗混着的脏水,想起二十天前师部会议。

那时彭雪枫师长说:“应怀,这次内线牵制敌人的任务就交给 26 团了。淮北根据地能不能保住,全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伙敌人拖住。”

这场恶战源于 1942 年 11 月,日军 17 师团万余兵力直扑淮北根据地,彭雪枫师长命主力突围,将牵制重任交给从黄麻起义走出的 26 团。

26团团长罗应怀更是一员猛将,曾在 1932 年漫川关血战中,率 500 将士拼至仅剩 80 人,为大部队断后。

1932 年漫川关血战,他率部死守北山垭口,全营五百多人最后只剩八十人,却为大部队争取到宝贵的突围时间。

带着这份使命与过往的战绩,罗应怀在朱家岗下达了关键指令。此刻站在朱家岗土岗上,罗应怀心里清楚:这仗不仅得打,还得打出新四军的气势!

罗应怀一声令下:“把小鬼班调上来!”

阵地上响起一片稚嫩回应。这些十五六岁的小战士,大多出身淮北贫苦农家。

副团长严光发手榴弹时,最小的王二柱胸脯一挺:“首长放心,我们肯定让鬼子有来无回!”

随着战斗指令下达,真正的恶战在黎明前悄然打响。12 月 10 日凌晨 3 点,朱家岗,这个只有五个自然村的地方,宁静被密集枪声打破。

1500 多个日军分成三路,悄悄包围了这里。罗应怀刚冲出团部,就见孙岗方向火光冲天。

浑身是血的侦察员跑来:“团长!鬼子突破孙岗防线了!”

罗应怀迅速下令:“二营死守曹圩,三营去打孙岗的敌人!” 他知道,一旦被日军包围,后果不堪设想。

战斗打响,三营长戴春涛率五连三排刚抵达张庄,就遭遇日军猛烈炮击。面对逼近的日军,戴春涛沉着下令:“等鬼子到三十米再开枪!”

待日军靠近,战士们果断投掷手榴弹,炸得敌人人仰马翻,以微小的伤亡代价,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然而日军不会轻易罢休,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但日军很快调整战术。上午 8 点,曹圩东南门方向巨响传来。

日军炮火炸塌一段围墙,三十多个鬼子端着刺刀冲了进来。罗应怀抄起大刀就要上。

警卫员赶忙拦住:“团长,您不能去!”

罗应怀甩开他的手:“跟我上!”

战斗持续到午后,局势愈发艰难。午后,阳光把朱家岗染成暗红色。罗应怀的军装早已被血浸透,记不清打退日军多少次进攻。

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一个个悲壮的故事不断上演。交通沟里,一连长孙存余带着仅剩的两个战士和鬼子拼刺刀。大刀卷刃了,就用枪托砸,甚至用牙齿咬。

等罗应怀带人赶到,孙存余的尸体还保持着冲锋姿势,手里攥着半截日军枪管。

更糟糕的是,物资也开始告急。“团长,弹药快没了!” 后勤股长的话,让罗应怀心里一沉。全团子弹不到一千发,手榴弹也没几个了。

可日军进攻越来越凶,阵地前的尸体堆得更高了。

在绝境之中,罗应怀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定。“把文件烧了。” 罗应怀突然对警卫员说。警卫员明白这话的分量。

罗应怀摸了摸口袋里 1932 年在红四方面军入党时写的誓词:“告诉大家,咱们 26 团没有孬种,绝不投降!”

就在所有人以为陷入绝境时,转机出现了。下午 4 点,罗应怀带着最后的预备队冲上曹圩城头。

刚砍倒两个鬼子,后背一阵剧痛 —— 一颗子弹穿透了左肩。

他咬牙坚持,直到眼前一黑倒下。迷糊中,仿佛回到 1936 年陕北,也是绝境中拼命战斗。

千钧一发之际,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就在快失去意识时,一声大喊传来:“团长!骑兵!咱们的骑兵来了!”

罗应怀睁眼,东北方向尘土飞扬,9 旅骑兵连红旗飘扬。带头的骑兵营长挥刀劈开日军包围圈。

援军的到来,让局势瞬间逆转。“杀!” 罗应怀挣扎着起身,带着战士们发起最后冲锋。日军怎么也没想到,眼瞅要赢了,援军突然杀到。

马刀与刺刀交错,喊杀声震天响。

经过漫长的激战,战斗终于迎来了结局。天黑了,朱家岗终于安静下来。日军丢下 300 多具尸体,狼狈逃走。

但 26 团阵地前,也横七竖八躺着 100 多名战士的遗体。罗应怀被抬下阵地时,还紧握着那把卷刃的大刀。

这场 18 小时的血战,26 团以伤亡 100 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 280 多人,彻底粉碎了日军 “扫荡” 计划。

正如彭雪枫师长嘉奖:“这一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打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