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只有四条船,当时向大陆走私的人不少,但后来得到解放军认可的就霍家,别人是什么赚钱运什么,他是大陆点名要什么他运什么,都是平价微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战况胶着,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物资极度匮乏,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踏入异国战场,但粮食、衣物、药品的短缺却成了难以克服的难题,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批从香港秘密运入大陆的物资,悄然成为前线战士的生命线。 彼时的香港,仍是英属殖民地,经济活跃而混乱,美英联合对中国实施贸易封锁,民间却暗流涌动,不少商人悄悄从港口出货往北走。 但大多数人运的不是枪械药品,而是香水、洋酒、金表等高利润商品,战争年代,这些奢侈品在黑市上可以换来成倍回报,许多人趁火打劫,将这场战乱视为发财的机遇。 可有一个人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他是霍英东,一个只有四条老旧货船的小船主,他出身寒微,年少时做过苦力,靠在战后收购残破军舰、旧船残件起家,略有积蓄,却远称不上富商巨贾。 即便如此,他仍决定用仅有的船只,承担起向内地运输急需物资的任务,他不为暴利所动,不以风险推辞,而是坚定地为前线送去最需要的东西。 那时运输的不是金条,而是沉重笨拙的黑铁皮,这种材料造价低廉,体积庞大,装船困难,几乎没人愿意碰,但志愿军急需用它制作汽油桶,为汽车输送燃油,霍英东将整张铁皮裁成十摞,用麻绳扎紧,小心地装进船舱。 工人手上的伤口层出不穷,血迹渗在锈迹斑斑的钢板上,为了隐蔽,他常将甲板上堆满鱼筐,混淆视线,把船伪装成渔船,有时英国巡逻艇的探照灯扫过,船上气氛紧绷,他甚至直接将鲜鱼倒入海中制造鱼群假象。 运输远不止艰难这么简单,它还伴随着实打实的危险,一次他的船队被港英政府拘捕,十余名船员被关进监狱,他倾尽积蓄聘请律师周旋,甚至变卖祖传的表才将人赎回。 还有一次,他的船只遭遇不明爆炸,船体撕裂,整批药品沉入海底,他只能对外宣称“机械故障”,默默承担损失,随后再次从私人资金中筹措资金补货。 在香港物资紧缺、药品稀缺的背景下,他想方设法从外地采购纯正的青霉素,有些药商为牟利将盘尼西林稀释掺假,但霍英东一旦发现药效不足,立即退货不用,他坚持送真药、送纯药,每次交付前还请专人验货,只为确保前线战士能用上真正能救命的药品。 他自己从不张扬这些,他从未试图与上层建立私交,不要求表彰,也未曾对外宣传自己做了多少贡献,他的报价始终维持在成本线上,只加上船员工资与船只维护费用,他常说,自己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做应该做的事。 在港英政府眼中,他是政治立场可疑的人物,他被列入商业黑名单,工程被刁难,地产项目被无故叫停,家中长子在学校受同学排挤,被称为“红色走狗”。 但霍英东没有退缩,他告诉家人,一个人总要站队,国家有难时不能袖手旁观,他曾坦言,如果国家需要,他甚至愿意将仅剩的三条船也送出去。 朝鲜战争结束后,霍英东没有靠这段经历换取权位,也没有向国家提出“回报”,相反他将在运输中微薄所得继续投入内地建设。 他投资旅馆、体育设施、公路桥梁,始终坚持采购国产建材,不求利润最大化,只求工程合规稳妥,他并未成为当年同行那样的大富豪,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直到晚年,他依旧简朴,曾对媒体表示,自己一生不追求奢侈,只希望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 2006年,他去世时,国家为他举行高规格葬礼,灵柩上盖着五星红旗,他的灵车经过街道,无数普通市民自发送别,他曾用四条船、三年奔波,为志愿军撑起一条隐秘却坚实的生命线。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霍英东舍命运物资支援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