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义和团运动爆发点在山东而不是在广东? 因为历史是水,不是石,是流动的,有因果的。历史教科书上把义和团之事完全归咎于列强侵略,是片面的,因为列强侵略最深的地方是东部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而不是义和团的主要爆发地: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东北。义和团爆发在山东等北方,那就不得不提另一件事了:1877年前后的"丁戊奇荒"。 这场波及"山河四省"和陕西的大规模饥荒,饿死一千万人,是我国近代历史最严重的一次大饥荒,没有之一,《1942》你看着恐怖,丁戊奇荒你再乘以三、四。其原因固然有四年旱灾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人祸。比如满清官僚腐败,中饱私囊,连赈灾款都贪,一群生孩子没屁眼的王八蛋。又比如满清为了"创收",地方上种植鸦片,粮食减产,本就经济结构脆弱。 更致命的是,19世纪50-60年代,满清在军事上完全不是太平军、捻军的对手,甚至出现了"七剑下天山"(七个太平军追着上百清军跑)的滑稽一幕。于是满清想出了盘外招﹣﹣扒黄河,扒运河,扒海河,在中原各地,刻意制造大洪水、洪泛区,分割各路义军,缩小其游击机动性,各个击破。 比如太平军北伐至天津,僧格林沁扒了海河大坝,水淹天津城,迫使太平军退出。数万蒙古铁骑,打不过数百冯家屯太平军,就掘了运河大坝,引黄河水倒灌山东。还比如李鸿章、左宗棠,打不过捻军,就在各地掘开黄河大坝,水攻捻军,分割包围,中原大地遍地洪涝,捻军将领张宗禹,以骑兵闻名于世,却被逼得走投无路,自杀殉节。清廷打不过捻军,就扒河道大坝,加之雨季暴雨,大地一片洪涝,满清官僚却在沾沾自喜,感恩"上天保佑"。 那么之后呢?山河四省防洪防旱的水利设施被破坏殆尽,土壤被洪水长期浸泡冲刷,中原土地高度盐碱化。风调雨顺时,尚可果腹,一遇旱灾,"山河四省"全部完蛋,当然,这并不影响紫禁城的皇帝。 在"丁戊奇荒"前后这几年诞生的孩子,他们的爹娘,或饿死,或被卖,他们颠沛流离,在路边乞讨,饱受白眼欺凌,看着清朝的贪官污吏骑着高头大马、坐着四人大轿,出入风花雪月,怀内美酒佳人。 充满饥饿、怨毒、愤怒的一代人长大了。而义和团的主力大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从1877到1898年,正好他们长大了。山河四省的青年,心中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纷纷加入义和拳等教门会党,先是反清复明,报复清廷,后又披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报复洋人,报复借着清廷或洋人势力欺压乡里的富户缙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