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学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去,单膝跪地,为她举了整整30分钟的话筒,期间,安德森一动未动。因为他知道,青蒿素的发现,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 2015年12月,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出席为她举办的诺贝尔主题演讲,由于身体不好,屠呦呦选择坐在演讲台后演讲。 可是由于演讲台太高,坐下后屠呦呦只能用手拿着演讲稿,而话筒三脚架离得又太远,屠呦呦无法通过话筒讲话。 主持人扬·安德松见状,赶忙走到屠呦呦身边,为她举起话筒,身高1米9的安德松半跪在屠呦呦身边,在30分钟的演讲中一直专注的看着屠呦呦。 扬·安德松是卡罗琳医学院的教授,他对屠呦呦本人和研究成果都非常尊敬,同为科学家,安德松深知青蒿素对医学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意义。 “屠呦呦的发现为全世界其他科学家打开了继续钻研的大门,人们能够利用青蒿素做到更多了不起的事情。” 提起屠呦呦和青蒿素,安德松忍不住滔滔不绝,为屠呦呦举起话筒,对于安德松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他能近距离感受到这位中国科学家的专注和热情,屠呦呦也让他大受震动。 安德松渴望了解无与伦比的青蒿素,也渴望了解屠呦呦这位为医学发展奉献良多的科学家。 屠呦呦的名字来自于诗经中“呦呦鹿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志趣,一直根植在屠呦呦的成长经历中。 考进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屠呦呦选择生药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希望能将现代医药学和中医药结合起来。 在大学期间,屠呦呦在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上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习期间的努力,在工作后得到了应用,1969年,屠呦呦接到了一个名为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 疟疾是困扰人类许久的一种流行疾病,感染源分布广泛,发作后轻则贫血,重则丧命,研制出有效的抗疟疾药物,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难题。 中国深受疟疾这种传染疾病的危害,曾经有数十万人因为疟疾死亡。在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爆发,屠呦呦临危受命,为了解决疟疾爆发刻苦攻坚。 当时中国科研设备并不完善,中医药的科研水平有限,很多人不看好能从中药中找到解决方法。 屠呦呦没有理会流言蜚语,在她看来,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肯不肯去做。屠呦呦在中医药典籍中去芜存菁,走访老中医,总结了640多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 这些秘方有没有效果,能不能推广,都要经过一一试验,屠呦呦带领着团队埋头苦干,在典籍和中药中摸索着治疗疟疾的道路。 通往成功的路充满了反复尝试和几百次的失败,屠呦呦踏过前路上的荆棘,拨开眼前的迷雾,终于发现了神奇的青蒿素。 青蒿素能够消灭体内疟疾原虫,治疗恶性疟疾,在医治疟疾上有奇效。然而摆在屠呦呦面前的还有一道难关,那就是如何将青蒿素从草本植物中提取出来。 传统的方法大大降低了青蒿素的药性,减弱了治疗疟疾的效果,屠呦呦和团队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是都会破坏青蒿素的结构,造成药效不稳定。 是古代典籍给了屠呦呦灵感,当她在一本东晋的药方中看到记载榨取青蒿汁液的方式,她突然想到,可以采取低沸点的提取提取方法,最大程度有效保留青蒿的抗疟成分。 屠呦呦提出的方式转变了青蒿素提取的方式,将对青蒿素的研究推动了一大步。1972年,青蒿素制成的抗疟疾药成功,屠呦呦主动申请以身试药,推进青蒿素尽快进入临床。 屠呦呦付出了艰辛,冒着风险,为人们研制出了治疗疟疾的“救命药”。40年代,中国每年上报3000万疟疾病例,而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已经完全消除了疟疾。 全世界都因为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受益无穷,2015年,由于屠呦呦开创性的成就,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在主题演讲上,屠呦呦动情地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送给世界的礼物。 参考资料:瑞典教授为屠呦呦跪地举话筒:我甚感荣幸.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