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即将步入“十五五”关键时期。多位专家学者24日表示,当前,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经济结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依然任重道远,应着眼于美丽中国建设长期进程谋划“十五五”规划定位和措施。
以“建言‘十五五’,同筑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5年会(下称“百人论坛”)今天在山东青岛举办。论坛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时空压缩、压力叠加等多重挑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生态环境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
黄润秋表示,“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要强化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工作导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同,推进长江、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更高的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作主旨报告时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到203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他说,“要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就要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
刘世锦同时表示,中国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拥抱和引领世界潮流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十五五”也是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由理念到实践,全面深化推进的关键时期。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介绍,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18%左右,但粗钢、水泥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3、47%和51%,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主要耗能工业产品能源单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至30%。
贺克斌介绍,202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9.6%亿吨标煤,同比增长4.3%。新兴产业用电量增长强劲,充换电服务、新能源整车制造、互联网数据服务、光伏设备制造同比分别增长50.9%、34.3%、30.9%、21.4%,新能源发电尚难满足新增用电需求,仍需煤电兜底保障。此外,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仍以柴油货车为主,2023年重型货车(12吨以上)保有量达881.9万台,其中新能源货车保有量仅6.4万台。
“近年来,我国生态系统持续恢复,但任务依然艰巨。”贺克斌介绍,目前,我国中度以上脆弱区占比55%,约40%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等级偏低。人为水土流失压力依然突出,“三北”地区退化区域治理任务越来越艰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重。新污染物治理迈出重要步伐,但基础仍较薄弱。
“现有环境科技能力难以支撑系统治理科技需求。”贺克斌说。百人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北斗表示,推进“双碳”目标亟待科技赋能。“环境科技领域‘两头翘、中间低’的特点长期存在。”席北斗说,目前,科研端缺少应用场景与数据,应用型科研薄弱,生态环境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普遍低下。
席北斗列举了一组数据,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人才资源总量为22.5万人,博士学历仅占1.45%。按平均增长速度预测到2035年,生态环境系统博士生缺口每年达6000人以上。另外,我国31家省级环科院,改制为企业的有4家,公益Ⅰ类8家,公益Ⅱ类19家,总人数约5000人,科研和创新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的需求。“眼下,亟需打造环境科技专业人才和环保铁军。”他说。
百人论坛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万军等专家建议,“十五五”时期,应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为抓手,强化源头预防和协同转型,加大绿色技术和产业培育力度,谋划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等重大项目,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美丽中国百人论坛”是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跨部门、跨学科高端学术平台。每届年会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有关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