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客站:自带流量为何烂周边烂尾停工?
作为成都东进战略的枢纽核心,东客站片区曾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厚望。然而,这座被寄予"流量巨人"期待的交通枢纽,却在产城融合的赛道上屡遭波折。
[一R]规划失衡:流量与配套的错配
东客站初期建设过分聚焦交通功能,忽视了产业与配套的同步落地。截至2025年,规划中超200万㎡的商业体量仅兑现30%,大量地块仍被施工围挡包裹。住宅市场更因两极分化陷入尴尬:一面是单价超4万/㎡的德商迎晖天玺等豪宅,另一面是均价不足2万/㎡的刚需盘,价格体系混乱直接撕裂板块形象。
[二R]雪松爆雷:压垮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9年瑞安集团退出后,雪松控股接棒开发"IN天府"项目,规划涵盖住宅、商业及地标建筑。但随着2023年雪松非法吸储事件爆发,项目二期住宅、商业及三期地标全面停工,仅一期勉强交付。这场变故不仅留下烂尾楼群,更让东客站本就脆弱的发展信心雪上加霜。
Ps中迪中心售楼部也已经草比人高!
[三R]调规自救:从理想主义到务实转型
2023年启动的2448亩片区调规释放出纠偏信号:商业用地比例腰斩(部分地块商业占比下限从49%降至5%),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大幅增加。成华区计划至2028年腾挪经营性用地千亩,新增高端住宅150万㎡,年均举办高端会展20场以上,推动"过境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
[四R]黄金三角的悖论:输血者反成沉睡者
地理上,东客站与攀成钢、万象城构成东门商圈的黄金三角,沙河与塔子山公园更赋予其稀缺生态资源。讽刺的是,这个本应引领发展的"流量引擎",却沦为周边板块的"输血者"——地铁2、7号线沿线的槐树店、洪河借势腾飞,攀成钢与万象城亦在其辐射下崛起,而东客站自身仍在沉睡。
当下,调规虽为片区注入新希望,但如何唤醒沉睡的巨人、破解"虹吸效应反噬"的困局,仍需产城融合的精准破题。当商业泡沫被挤出,住宅定位渐趋清晰,这座枢纽能否在站城一体化中兑现黄金三角的终极价值,时间正给出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