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居然带着448团八连全连200多人一同向越军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居然带着448团八连全连200多人一同向越军投降,战后通过交换俘虏回到了国内,被军事法庭判处了10年有期徒刑,而他却坦言:“我当时实在是迫于无奈啊!”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448团八连200多人向越军投降,这事儿当年可是炸了锅。战后他通过交换俘虏回国,却被军事法庭判了10年徒刑。面对指责,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当时实在是迫于无奈啊!”可这“无奈”到底是啥?是战场上的绝境,还是内心的挣扎?这段历史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开打。这场战争的起因,跟中越关系恶化脱不了干系。越南在苏联支持下,不仅侵占了柬埔寨,还频频在我国边境挑衅,烧村子、杀平民,忍无可忍之下,中国决定反击。战争主要在云南和广西边境展开,我军分成东、西两线作战,目标是教训越南,保卫边疆。448团隶属于50军150师,是西线作战的重要力量之一,主要任务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后来还负责清理战场上的越军残余势力。 冯增敏,1952年出生在四川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从小就憧憬当兵,觉得穿上军装就能改变命运。1970年,他如愿参军,加入了50军150师448团。那年头,当兵是条出路,他也确实挺争气,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一步步往上爬。到1979年初,他已经干到了八连连长的位置,手底下管着200多号人。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带一个连,说明他还是有点本事的。 战争初期,448团作为第二梯队,主要跟在主力部队后面打辅助。主力撤退后,他们接到的命令是留在战场,搜剿越军的散兵游勇。这任务听起来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风险不小。越军熟悉地形,又擅长游击战,我军稍微深入一点就容易被包抄。当时团指挥部下了个决定:继续往越南腹地推进,彻底清剿敌人。这一步棋走得有点冒险,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前线部队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冯增敏的八连,就在这时候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1979年3月12日,448团推进到越南高平省班英地区。这地方山高林密,越军早就设好了埋伏。突然间,枪声四起,八连被越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弹药也很快就打光了。更要命的是,他们跟团部彻底断了联系,呼叫增援没人应,撤退又找不到路。冯增敏作为连长,面对的是个死局:要么全连死光,要么举手投降。他选择了后者,下令全连放下武器,向越军投降。200多人,就这么成了俘虏。 投降后,八连被押到越军战俘营。那地方条件恶劣得没法说,吃的是发霉的米饭,住的是漏风的棚子,越军还时不时虐待他们。冯增敏作为带头的,待遇也没好到哪儿去。据后来回来的战友回忆,那段日子简直是煎熬,每天都在想还能不能活着回去。1979年5月,中越双方谈判交换战俘,冯增敏和幸存的战士才被放回国。可回来的不是英雄欢迎,而是冷眼和指责。 回到国内,冯增敏立刻被军事法庭盯上了。投降这事,在军队里是大忌,不管你有啥理由,都得付出代价。法庭调查后认定,冯增敏在关键时刻没能坚持战斗,主动放弃抵抗,严重违反军纪。最终,他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其他参与投降的战士也挨了处分。这判决在当时不算轻,毕竟战争刚结束,军队得拿个典型出来立规矩。冯增敏在法庭上没怎么为自己辩解,只说了那句“我当时实在是迫于无奈啊”,可这话听起来更像是无力回天后的叹息。 1989年,冯增敏服刑期满,回到四川老家。可这时候的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连长了。村里人背后叫他“叛徒”。他试着找过工作,但谁敢用一个背着这名声的人呢?生活过得紧巴巴,他也曾想解释当年的选择,可没人愿意听。 冯增敏说的“无奈”,到底是啥意思?从战场情况看,他确实是撞上了绝境。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再打下去就是全军覆没。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作为连长,没能带着部队杀出一条血路,甚至没选择战死沙场,这在军队铁律里是站不住脚的。当时的战争环境残酷,后勤跟不上、指挥失误,都让前线部队吃了大亏。 这事儿光看冯增敏也不公平。448团指挥部当初决定深入敌境,明显低估了风险。战场上瞬息万变,前线部队断了联系,后方却没及时支援,这锅不能全让基层连长背。冯增敏带人投降是不争的事实,但上级指挥的失误,多少也得算一笔账。 冯增敏的故事,放到今天看,还是挺让人感慨的。战争里,纪律是铁打的,可人性是活的。他选了保命,丢了军人的脸面,这抉择对不对,见仁见智。但这事儿也提醒咱们,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后勤、指挥、情报,哪一环出了岔子,下面的人就得拿命填。 冯增敏带着全连投降的事儿,是中国军事史上抹不去的一笔。他的“无奈”,是战场上的绝境,也是人性的挣扎。历史没给他翻身的机会,但留下的教训却值得咱们回味。你觉得他投降是懦弱,还是无奈下的现实选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