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这是一张令人痛心的照片,中国军队一名侦察员,在浙江境内的嘉善县城一带执行侦察任务时,不幸被日军发觉,大批的日伪军朝他围攻过来,侦察员一边向敌人还击,一边往日军力量相对薄弱的方向撤退,当他逃到山脚下时,发现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他的退路,眼看日军就要将他俘虏,侦察员急中生智,抓起身后一根朽木,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准备游向对岸,然而,驻守在对岸的伪军,早已接到日军命令,荷枪实弹等候在岸边。
1937年,对中国来说是黑暗的一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打响。11月,上海沦陷,日军登陆金山卫,准备向浙江腹地推进。嘉善县,位于浙江北部,离上海不远,成了日军进攻的重要目标。那时候,中国军队虽然装备落后,但靠着血肉之躯和不屈的意志,跟日军拼死抗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被战争搅得天翻地覆,田里收不上粮食,家里的壮劳力不是参军就是逃难。
这名侦察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兵荒马乱的背景下。他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的任务却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走向。那时候,侦察兵是军队的眼睛,冒着生命危险摸清敌人的底细,情报能不能送回去,往往决定一场仗是赢是输。
咱们就叫他张伟吧,名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跟那时候无数中国农村小伙子一样。他1915年出生在嘉善县的一个小村子,家里种田为生,日子紧巴巴的。小时候,他跟着爹妈干农活,扛过锄头,踩过泥巴,晚上听母亲讲些村里的老故事,日子过得简单又踏实。
可到了1930年代,中国的局势越来越乱。1931年,日本占了东北,消息传到村里,大家伙儿都气得牙痒痒。张伟那年16岁,虽然没法上战场,但心里早就埋下了报国的种子。到了1937年,22岁的他终于坐不住了。卢沟桥事变后,他跟家里人告别,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成了第62师侦察连的一员。
侦察兵这活儿可不是谁都能干的,又苦又危险。张伟靠着身体好、对家乡地形熟,硬是从新兵堆里脱颖而出。他学过怎么藏身,怎么观察敌人,还得学会画地图、传情报。第一次任务,他就干得漂亮,摸进日军补给站,带回了关键情报,帮部队打了个胜仗。从那以后,他在连里有了点名气,战友们都觉得这小伙子靠谱。
1937年11月,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计划大举进攻嘉善县。中国军队得赶紧弄清敌人的兵力、武器和动向,才能布置防御。张伟被派去侦察县城附近的日军营地,这任务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凶多吉少。
那天早上,天还没亮,雾气厚得像棉被,他穿着便装,小心翼翼地靠近目标。侦察兵不能带太多装备,得轻装上阵,靠的是脑子和胆子。他躲在树林里,数帐篷、看机枪位置,把营地布局一点点记下来。眼看任务要完成,他准备撤退,可就在这时候,脚下踩断了一根树枝。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早晨跟打雷似的,日军立刻发现了他的踪迹。
张伟撒腿就跑,后面追兵喊着日语,子弹嗖嗖地飞过来。他仗着熟悉地形,在林子里左躲右闪,想甩开敌人。跑到一条河边,他瞅见水里漂着根木头,咬牙跳了下去。11月的河水冷得刺骨,他抱着木头拼命游,想靠水流逃命。可对岸的敌人早有埋伏,枪口已经瞄准了他。
日军想抓活的,觉得他身上有情报,先是喊话让他投降。张伟没理会,他知道被抓了就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拼一把。他继续顺着河往下游漂,可敌人见劝不动,火气上来了,直接下令开枪。子弹打过来,他的肩膀和腿都中了枪,血染红了河面。最终,他没撑住,松开木头,沉了下去。
张伟没活着回来,但他的牺牲不是白费的。在被发现之前,他已经把一部分情报通过信使送回了部队。这些情报虽然不完整,却让中国指挥官大致摸清了日军的底细,提前做了防御准备。
11月8日,日军带着上万人,还有飞机大炮,对嘉善发起猛攻。第62师和第63师的中国士兵早就挖好战壕,摆开阵势。仗打了整整七天七夜,双方死伤都不少。中国军队虽然装备差,但靠着一股不怕死的劲头,硬是拖住了日军的前进脚步。这场阻击战给后面的部队争取了撤退和调整的时间,也让日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嘉善最终还是没守住,但这场仗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张伟和他的战友们,用命换来的时间和情报,成了这场战斗里最宝贵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80多年,嘉善县的模样早就变了样。现在的泗洲公园里,立着抗日嘉善阻击战纪念碑,碑上刻满了牺牲将士的名字。县里的历史档案馆也有个抗战展区,墙上挂着阵亡官兵的名录,还有个查询系统,想找找有没有自家先人的名字,都能去查一查。
张伟的具体故事,可能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他代表的,是那时候千千万万默默牺牲的普通人。他们没留下什么传记,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可没有他们的血和汗,就没有今天的太平日子。
回过头看1937年那会儿,整个中国都在水深火热里挣扎。像张伟这样的侦察员,干的是最不起眼又最要命的活儿。他们不是将军,不是英雄片里的主角,但正是这些小人物,撑起了抗战的那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