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抱着孩子走到床前对妻子说:“以后要跟别人说她是个男孩!”。从此这孩子便女扮男装,出国后才以女装身份示人。 说起这位刘半农,他出生于江苏书香世家,其父正是首个在江阴创办了小学的刘宝珊。 既然出自书香世家,得益于出色的家庭教育,刘半农自幼便展现出他极的学习能力,6岁就能与人吟诗作对,还考上了当时江苏最好的公办学堂,惹得他的父亲刘宝珊时常在外夸耀自己这个儿子。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正是清末民初的动荡时节,各种思想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四处激荡,而这毫无疑问的影响了刘半农。 回到江阴后不久,武昌城内一声枪响为腐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也正是值此之际,刘半农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军。 在革命军中,刘半农亲眼目睹了一座束缚国民肉体的大山消失,但当他从军中回到家乡,刘半农却又从自己父亲的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思想上的束缚。 尽管父亲刘宝珊创办了江阴第一所小学,但在骨子里,这位老学究所期望的,依旧是旧时代那一套。 譬如在刘半农的婚姻问题上,刘宝珊未经儿子同意,早早的就江阴朱氏定下了一门亲事。 按照刘宝珊一贯的思维,他不认为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双方都是书香世家,只要门当户对就够了,耍什么自由恋爱? 当然了,如果只是包办婚姻,刘半农或许还不会与父亲爆发价值观上的冲突,只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三件事,却让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首先,那位与他订婚的朱家二小姐在嫁过来之前不幸病死,消息传来,刘半农本以为这件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可他没想到,朱家竟然又提出了要把他们的大女儿,也就是朱家大小姐朱惠嫁给刘半农。 对此,刘半农本想拒绝,可刘半农的父亲却堂而皇之的接受了……这就让刘半农内心很是愤懑。 至于第二件事,就在再度与朱家大小姐订婚后,刘半农无可奈何的奉父亲之命前往朱家进行拜访,在那里,他看到朱家大小姐因裹脚而行动不便,就说:“伯父,您女儿已经跟我订了婚,我们家不讲究这个,就不用再裹脚了!” 朱惠因此幸运的躲过了裹脚的陋习,却不料,当刘父获知刘半农的言辞后,居然大发雷霆,不断在刘半农耳旁念叨些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惹得刘半农与父亲大闹了一场。 虽然十分不满父亲处处干涉自己的婚事,但无可奈何,刘半农还是娶了朱惠为妻。 不幸中的万幸,两人婚后倒也是琴瑟和鸣,很是甜蜜,可紧跟着,问题又来了。 在刘朱二人结婚之后,朱惠两次怀胎,却又两次流产,这让急着抱孙子的刘父哪里肯答应。他找到刘半农,想让儿子赶紧纳妾。 至此,刘半农终于忍无可忍,不顾父亲制止,离开江阴老家来到上海。 或许是因为夫妇二人来到上海后换了个心情,在他们婚后第六年,朱惠再次怀孕并生下一个女儿。 但在欢喜之余,刘半农却忽然向妻子说道:“以后要跟别人说她是个男孩!” 听到丈夫这么说,向来温婉淑德的妻子还是委屈的低下了头,她以为刘半农是在不满她生下女儿这件事。殊不知,作为文艺界思想解放的先驱,刘半农又怎么会这样想呢? 见妻子如此委屈,刘半农只觉得心都碎了,于是赶紧解释:“我这么做是要堵爸爸的嘴,也省得他总是自作主张的张罗着给我纳妾,我这辈子要的只有你,是怕你委屈……” 就这样,刘半农的大女儿始终以男孩儿的装扮示人,直到后面出国,才正式切换了身份。 言至于此,相信我们都能看出刘半农对妻子的爱,实际上,也正是出于对妻子的爱护,刘半农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到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为了让女性在书本上也能占据一席之地,他大胆的采用了拉丁字母的两性表达,将“他”改良成“他”“她”“它”三种,极大的丰富了汉字宝库,解放了女性在文字中作为附属品存在的问题。 时至今日,今天的我们理所当然的使用着“她”,毫无疑问的象征着刘半农先生的成功,以及他对妻子的爱。 正如蔡元培先生为写下的挽联:“嗣音有人,流风无尽。” 只要还有人书写着“她”,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1916年,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
在左聊国际
2024-06-18 15:24:14
0
阅读:3786
柠檬爱朦胧
“她”[点赞][点赞][点赞]
君子
当初胡适瞧不起刘半农没出国留学的
劲亚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