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上什么都别上班
健身嘎嘎
2024-04-04 00:32:14
最近发现,工作日中午远离有班味的地方,确实会有一种全新的打工认知:
“哦,我只是在惬意的日常中,上了两段班赚些钱。”
工作里皆是被动的安排,让人觉得像丧失主体的机器。
当捡起主体性,去安排每天的故事线时,对生活的掌控感慢慢就回来了。
📝记录一下,本周的每个中午。
1、剪头
周一突发奇想,随便找了家新理发店剪头。
敲出这段话的时候,已经汗流浃背了:“我的tony老师发现被背叛了的话,会不会很失望?”
说来奇怪,剪头发是花钱选购的服务,怎么自己反倒担惊受怕起来了。
一定是讨好型人格在作怪!理发师也好,老板也好,他们都是我生活里的旁人,应该为我所用才是。
2、读书
在市中心的书店,读完了新买的绘本。作者记录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花草树木,365天一日不断。
透过她的眼睛才发现,原来城市里也有那么多的植物种类!用人的标准看,有的是需要去除的杂草杂树,叫不出名字,但也各有特色。散发着独有生命力,按照自己的周期生长。
人也理应这样啊!
3、健身
周三的健身房人奇多。我喜欢在健身时,观察旁人,透过短暂的交集一窥他人的生活。
经常碰到一个小哥,长相打扮像美剧里的亚裔。我赋予他的身份,是旁边外企大楼的韩国员工。
结果,有一日碰到他操着流利的中国话和一群朋友聊天,便知我的猜测全错了。不过,也不妨碍他在我这里人设。嗯,他还是韩国小哥。
“除了自己都是npc”,充分理解了这句话。我可能就是世界的造物主啊,毕竟其他人只存在于我的脑海里罢了。
4、公园
在公园读完了的《拥抱一棵树》。相比于治愈,更适合用‘有启发’来形容这本杂志。
森林里的物种为竞争有限的资源,在进化中衍生出了非单一内卷的生态。比如向外拓展、建立共生体,又或者放眼于长远时间尺度,躺倒,避免被竞争所消耗生命质量。
编辑问,“在生产力发展停滞的情况下,获得相对优质的生活是否只能通过优胜劣汰和强占资源?”
在公园里坐卧的我,看似没有明确的答案,又似乎有了。
5、看牙
生病了就去医院。这听起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我以前总是喜欢拖着。
男子汉别娇气、先把这段儿的工作做好、小病抗一下就过去了…借口有很多。
但25岁后突然就不一样了,身体里慢慢长出了一个内在我,他跟我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他说:
“管他谁说什么,不舒服了就原地趴下,痛快地活着要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