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ingapp戒断后,我更爱自己了
健身嘎嘎
2024-04-02 00:14:06
1、
研究生的时候,开始使用并沉迷dating app,几乎上瘾。想起来,那时候我可不是真的期望说,“啊我要谈恋爱”,甚至也不是说,我就要肉体的快乐!
说起来,我是在贪婪地满足想被认可的需求!
通过不断地点like,去check有多少like是被回应的,获得快感。
同时,我似乎把自己当成了一件标价的商品,通过预设对方对我的期许,来建设自己的精英和完美人设。
去健身、去凹造型、去打卡热门地、去做时下火热的事,积累素材,不断更新自己的‘商品图’和介绍,以达到被挑中的目的。
2、
真是可怕!这种认可需求是一种被动的需求,即“想要被认可”和“想要被爱”。(摘于上野老师的书)。
不同于自爱、去爱,它是缺乏主体性的。
在过程中,是会有短暂的正向刺激,会因为“哦哟,这么优秀的人都和我match了”,而成就感上头。
但更多时候,人的空虚和自卑还是会占领上风,非常toxic:
每天忧心忡忡的是,怎么还没人like我,like我后怎么不说话了,怎么聊着聊着ghost了,是不是我没有市场了,没有吸引力了。
不安下,有时还会花巨资开会员,去直观感受那个空洞的数字 - 有多少人浏览我了、like我了。
当把自己当成商品后,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来自于他者了,人会非常缺乏对生活的掌控力。
3、
这段经历可谓黑暗和痛苦,花了两年时间,才完全脱离 。
是什么带来这种改变?我其实也说不清楚,大概是有了爱的猫咪、愿意花时间去读书和思考,有意识让自己享受独处了…
但即使现在卸载了这些app,在很多时候,在去更新的时候、去社交的时候,去date的时候,我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是在表达自己,还是满足他人?”
立下我要变好看的念头,努力练出更好的身材,我的一系列想法,是他人对我们这个群体期许的内化,还是我作为个体的真实选择呢?
4、
这些问题很难自辨。在结构和主体性的社会学讨论中,也很难有(乐观)结果。
那作为个体我们能做什么呢?除了多读书和培养批判的思维,除了适当脱离精致设计的网络世界,我想,就是持续探索爱自己的方式吧:
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
不断怀疑主流的价值观、他人的评估体系。
用自己的方式去回答,“我要活成什么样子”。
要我说,即使自己破烂又龌龊,不伤天害理的话,也值得开开心心地活着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