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养生,比比皆是近几年,养生的风越刮越猛。
打开小红书,搜索“养生”,会出现一连串的词条:年轻人朋克养生,左手保温杯,右手枸杞;中年人回归传统,八段锦、晒背等新词纷纷登场。
方式眼花缭乱,一不小心就会进入误区。
北京有位57岁的女病人,日子过得十分精细。
自从听说小区自来水比较硬,之后便只喝纯净水。她还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饮食、运动计划。比如,为了让身体更健康,她每天几乎只吃蔬菜。
诸如此类。
有天晚上,正在广场跳舞的她,突然感觉腹部剧痛,摔倒在地。被送进医院检查后发现,左边肾和输尿管各有一块结石,且肾部有积水。
手术过后,张阿姨问医生:
“我天天喝纯净水,怎么还会长结石呢?”
医生告诉她,长期喝纯净水,加上大量食用蔬菜,导致尿液草酸过多,就增强了结石的风险。
养生有个原则,叫做:“适者为宜,过则为害。”
很多人热衷养生,都会陷入一个悖论:
一方面过度追求养生,另一方面知识体系却并不全面。
常常是顾了细节,全忽略了大局。
明明是想养生,最后变成伤身。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人,养生的手段则更为极端。
普通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了,于是开始剑走偏锋。
比如,下面讲到的这种模式,就很特别,可又很“普遍”:
撞树式养生
如果你经常逛公园,就会发现公园总有这样的画面,每个大树下都会平均分配一位老人,正与大树发生力的相互作用。
据说,撞树养生是利用撞击,刺激背部穴位和经络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武汉一位7旬老人张大爷,听信了撞树养生的说法。为了缓解腰腿疼痛,每天一大早到公园撞树晨练。一段时间之后,他感觉右眼里出现“蚊虫飞舞”,看外界的颜色都变了。
到医院检查诊断,视网膜发生了脱落。
上了年纪之后,老人眼内的玻璃晶体容易发生退化。
一旦遇到剧烈撞击,就容易发生脱落。
不仅如此,还有人因撞树力度过大,造成局部软组织血肿或损伤。
真的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每个人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撞树养生的效果也就因人而异。
为了缓解自己的健康焦虑,盲目追随奇葩的养生方式,最后损耗的只能是自己的身体。
03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养生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
还有很多养生方式,虽然有效,但极容易给身体带来反面效果。
比如,有人认为五谷杂粮有益健康,就天天吃、顿顿吃,即使已经腻味,也要苦苦坚持。
然而,粗杂粮中虽富含膳食纤维,但过量食用,就会导致腹胀的情况。
再比如,有人为了严格遵守各种养生禁忌,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导致营养摄入不全面,最后诱发各种健康问题。
其实,养生并不复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以下三点可供借鉴:
首先,了解自己。
养生之前,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比如:
你是易胖体质,还是偏瘦体质;
有没有食物偏好,哪些食物加重身体负担,哪些食物让你保持轻松;
身体有没有其他不适症状……
如果你还没有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可以去请教医生或借助现代医学手段,清晰身体的详细情况。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养生方式也不一样。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养生方式,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其次,长期坚持。科学发现,
皮肤细胞28天更新一次;
红血球细胞120天更新一次;
肝脏细胞180天更新一次;
骨细胞更新一次需要10年。
任何身体的变化,都需要时间积淀,给身体一些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干净饮食,适当运动。
唯有长期坚持,好的变化才会真正发生。
最后,切勿盲从。网上的养生信息繁杂多变,但不是所有的养生都适合自己。
当我们选择一种养生方式时,要了解背后的养生逻辑,是否具有理论支撑,然后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不要把自己的身体当实验,损耗健康,得不偿失。
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不盲从、不贪多,坚持有效养生,拒绝无效努力。
04
养生的重点,其实是养心
《古今医鉴》中说:“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多,心绪不宁,身体就容易生病;保持平静的心态,则可以百病不侵。
养生的终点,其实是养心。
再多的方法终究是手段,养好心情才是核心之道。
定时清除身体里的负面情绪,凡事不要太计较,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自然活力康健。
坚持正确的养生方法,找到适合的养生方法,并坚持下去,一点一滴的改变,最终都会化成养料,滋养你的身心。